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
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
唐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範大福的辦公室桌子上擺放那個青瓷花瓶,就是釉下彩的。
範大福又拿過了那個唐三彩看了看。
唐三彩,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
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
此刻,在範大福腦海中忽然又出現一段歷史資料。
唐三彩的興起原因。
唐三彩在唐代的興起有它的歷史原因。
首先陶瓷業的飛速發展,以及雕塑、建築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它們之間不斷結合、不斷發展。
因此,從人物到動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現出來。
唐代貞觀之治以後,國力強盛、百業俱興,同時也導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於是厚葬之風日盛。
唐三彩當時也是作為一種冥器,曾經被列入官府的明文規定,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說可以允許他隨葬多少件。
但是實際上作為這些達官顯貴們,並不滿足於明文的規定,反而他們往往比官府規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數,去做這種厚葬。
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如此,於是從上到下就形成了這麼一種厚葬之風,這也就是唐三彩當時能夠迅速在中原地區發展和興起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唐三彩是一種多色彩的低溫釉陶器,它是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鉛的氧化物作助熔劑,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溫度。
在燒製過程中,用含銅、鐵、鈷等元素的金屬氧化物作著色劑融於鉛釉中,形成黃、綠、藍、白、紫、褐等多種色彩的釉色,但許多器物多以黃、綠、白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種或兩種,人們統稱為"唐三彩" 。
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
首先要將開採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晾乾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製。
放入窯內經1000℃燒製,待冷卻後,上釉掛彩,再入窯焙燒至800℃即可。
唐三彩的燒製採用的是二次燒成法。
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製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約800℃。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煅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髮這麼一個過程,然後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就算完成了。
範大福閱讀腦中的記憶的歷史資料才明白。
他的辦公室桌子上擺放一個青瓷花瓶和一個唐三彩是什麼意思。
原來,是範大福剛開始的理解錯誤,誤以為是那個拍馬屁的傢伙給他送禮的。
看完歷史資料,範大福才明白,送青瓷花瓶和唐三彩,是給他嚴重的警告。
讓範大福小心點,要不然讓你範大福人頭落地,小命不保。
人家是在告誡範大福,要是再得罪什麼人,就把你範大福給弄死啊!
是誰在警告範大福呢?
預知後事如何?下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