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眉戰役紀念館老人韓有順穿著軍裝來到了扶眉戰役紀念館,他是在扶眉戰役中倖存的老兵,走入景區大門首先看到的是紀念廣場,在紀念廣場的前面佇立著一座雕像,這座雕像是第一野戰軍、西北軍區軍政首長雕塑,五個人分別是趙壽山、習某某、彭德懷、賀龍和張宗遜,在紀念廣場的中央有一塊紀念碑,紀念碑總高度23.07米,碑身高度19.49米,寓意著扶眉戰役於1949年勝利告捷,紀念碑的正面鐫刻著習某某同志1986年題寫的
“扶眉戰役烈士紀念碑”九個大字,在紀念廣場四周的草坪上停放著裝甲車、坦克、加農炮、加榴炮以及飛機,一輛輛軍用機車向人們講述著戰爭的殘酷和幸福的來之不易。
老人韓有順望著一輛輛軍用機車瞬間熱淚盈眶,他邁著沉重的步伐走進了扶眉戰役紀念館,在紀念館中他看到了一摞厚厚的日記本,這摞日記本每本厚約20公分,大小約64K,共有17本,計100多萬字,是革命者姚德懷60多年來筆耕不輟記錄儲存下來的珍貴資料,這一本本紙業泛黃的戰地日記記載著他在戰爭年代的點點滴滴,姚德懷,1926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水縣上閣村,1945年參加革命,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第一野戰軍第一軍政治部宣傳幹事,自參加革命起,姚德懷一直堅持寫日記,在當時頻繁行軍,戰鬥不斷且物質條件極為匱乏的情況下,他把筆尖綁在蒿杆上當筆,把顏料泡在水裡當墨,真實地記錄了所在部隊的每一天,行軍、打仗、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情況,關於西北戰場最大的扶眉戰役,姚德懷在他的日記裡詳實的記錄了戰役實況,並從個人角度對戰役經過進行分析,日記中語言樸實無華,沒有渲染和誇張,實實在在記錄了在解放大西北的日子裡那些血與火、光明與黑暗、苦難與輝煌的鬥爭生活,與此同時,日記的內容也深刻地反映了一位戰士在戰爭中的思想變化和成長曆程,特別是日記中一字一句,工工整整,書寫規範的文字為他後來的工作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就是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言語,現已成為紀念館內珍貴的文獻資料,於細微處見精神,姚德懷質樸的語言瀰漫著歲月特有的韻味,他對日記的堅持與執著,讓我們在追溯革命先輩足跡中有據可依,他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和模樣。
之後他又看到了一個鋁製剃鬚刀架盒,這個鋁製剃鬚刀架盒並不起眼,但它的背後卻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讓我們把時光倒回到1936年,故事的主人公是彭生,家在河北省張北縣公會鎮,屬於大戶人家,家境殷實,1947年農曆四月,彭生結婚後在村裡的私塾教書,他看到窮苦人家飽受地主階級的欺凌,日子過得苦不堪言,便萌生了參軍的念頭,1948年2月,他毅然告別親人,棄筆從戎,因為有文化,在部隊任18兵團60軍179師536團1營2連文書,1949年7月,扶眉戰役打響了,在武功追殲逃敵時,他衝鋒在前,奮勇殺敵,上級陣亡,下級帶領,彈藥用盡,刺刀上膛,這時負傷的彭生胳膊上纏著紗布,忍著傷痛仍衝鋒在前,在勝利的曙光即將來臨之際,一顆子彈穿過了彭生的胸膛,他用盡最後一絲力氣扣動了扳機,時間彷彿靜止了,又有一顆子彈穿過了他的頭顱,鮮血夾雜著淚水模糊了他的臉龐,他想起了對妻子李靜英的承諾,喃喃地說了一句;
“對不起,我回不去了。”就這樣彭生犧牲了,他把自己19歲的青春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留給妻子李靜英的只有這個小小的剃鬚刀架盒,沒人的時候她就會拿出這個刀架盒輕輕地撫摸,將這份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2013年5月,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奔波千里,趕到了張北縣,李靜英老人非常激動,拄著柺杖顫巍巍地招呼著大家,一陣寒暄過後,她說:“日子啊,過得太快了,一眼就看到了頭,彭生已經為國犧牲了,這個刀架盒陪了我也60多年了,現在我也沒有多少日子了,我想把刀架盒捐給紀念館,我想彭生也一定會贊同的,也算此生我為彭生做的唯一一件,也是最後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說完老人的淚水順著臉頰緩緩流下。
看完了鋁製剃鬚刀架盒他走到了一封家書的前面,這封遲到的家書背後也隱藏著一個悽美動人的故事,家書背後的主人公是趙存仁,在扶眉戰役中他任1兵團2軍4師11團政治委員,1914年出生于山西省崞縣,九一八事變後,他聽到父親被殺害,母親氣絕身亡的訊息後,一心想著報仇,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鬥爭後,他決定走上救國救民的革命大道,1949年6月12日,扶眉戰役金渠圍殲戰打響了,趙存仁同志衝鋒在前奮勇殺敵,兩次負傷不下火線,最後因流血過多光榮犧牲,在趙存仁同志犧牲之際,師部捎來妻子林霞蘸著血淚寫成的家書:存仁夫君,貴體近安,你我夫妻一別十二載,書信全無,我日夜在思念著你,我有滿肚子的話想對你說,就是說上三天三夜也難訴完,你參加這樣的好軍隊我就放心了,咱家的仇就能報了,我能遇上這樣的好政府,不再過提心吊膽的日子了,生活苦點沒啥,只要能吃飽穿暖不受氣就謝天謝地了,望你勝利歸來相會在延安。
黎明已上識字班,孩子親親爸爸,祝你啥都勝利,妻,林霞,1949年4月18日。
都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然而這封蘸著血淚寫成的家書,趙存仁同志卻沒能看上一眼,無法感受妻兒對他濃烈的思念之情,無法知道他所牽掛的一切,就這樣這封遲到的家書成為戰士永遠的遺憾。
之後他看到了一支通體烏黑、鏽跡斑斑的鋼筆,它的主人是1兵團2軍6師18團獨立營營長慄政通,1937年,只有14歲的慄政通在父輩們的影響下毅然決然地入伍參軍,臨走前,父親從衣兜裡掏出一支鋼筆遞給他,並囑咐他說:“既然你選擇了革命這條路,不管以後有多麼艱苦都要堅持,不管以後走到哪裡,記得給家裡來封信,別讓我們惦記。”話音未落父親的眼眶溼潤了,告別了家人,14歲的慄政通懷著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和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奔赴前線,每次戰鬥結束後,他總會拿出父親贈送給他的那支鋼筆在照片背後寫下自己的心聲:“這是我寸心的表白,當我為人民流盡最後一滴血的時候,讓這張被戰爭鍛鍊成的肖像隨著你們漂泊吧!”字裡行間洋溢著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1949年6月,扶眉戰役金渠圍殲戰打響了,慄營長帶領戰士們向馬家山制高點發起連續衝擊,越過河溝跨過塄坎衝上山坡,槍聲如炒豆般響成一片,身旁不斷有自己的戰友倒下,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寸前進的道路上都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慄營長沒有絲毫畏懼,他脫下軍裝裹住機槍奮勇當先衝上馬家山高地,喪心病狂的敵人見狀後架起機關槍連續掃射,子彈密集的像雨點一樣飛了過來,慄營長不幸中彈倒下了,他下意識地伸手去夠自己的雙腿,想要試一試是否還有知覺,能不能站起來繼續戰鬥,但由於傷勢過重,他的腹部以下已經血肉模糊了,多次掙扎爬起又多次倒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無力地從上衣兜裡掏出那支鋼筆和照片,交給戰友花玉春,並囑咐說:“你告訴李教導員,我不行了,現在我把這支隊伍帶的能打仗了,叫他好好領導光榮的完成戰鬥任務,我犧牲了不要緊,中國還有四萬萬五千萬同胞,革命一定會成功的。”就這樣看著飄揚的戰旗,年僅26歲的慄營長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最後他看到了一副破舊的支前馬鞍,這副支前馬鞍的主人是運輸隊的副隊長趙棟學,1949年7月,在扶眉戰役中,趙棟學被任命為支前運輸隊的副隊長,他趕著自家的牛車,拉著糧草和彈藥穿行在槍林彈雨中,最心愛的老黃牛在運輸途中累死後,他又推上獨輪車,堅持把彈藥運到前線,返回時還冒著危險馱回一名傷員,使其得到及時的救治,在攻克扶風縣城的戰鬥中,趙棟學識大體,顧大局騰出家裡的房子給解放軍住,還讓出自家的牛舍,使軍馬入槽,並將家中不多的糧食和飼料送給了部隊。
1949年7月12日,是扶眉戰役羅局阻擊戰打響的日子,戰鬥異常激烈,當時敵人看見我軍截斷了其西逃之路,狗急跳牆不停地發起瘋狂的反攻,以密集的隊形波浪般湧向解放軍陣地,想從羅局鎮撕開一個口子,掩護其主力向西潰逃,我軍穿插敵後的4軍10師、11師所部發出響亮的戰鬥口號:“寸土不讓,堵住敵人就是勝利!”廣大指戰員鬥志昂揚,氣勢如虹,展開了異常激烈的阻擊戰,這一天也是趙棟學最忙碌的一天,他牽著馬整整馱了一天的輜重武器和彈藥,哪裡有槍聲哪裡就是他的目的地,往返無數次的奔波已累得人困馬乏,但他從不叫苦叫累,咬牙堅持,晚上他把馬拉到馬廄裡,卸下馬鞍,給馬拌草喂料,準備迎接第二天的戰鬥任務,但是夜裡11點左右,敵人又趁黑夜展開反撲,隆隆的炮聲,噠噠的槍聲,由遠及近,由稀疏到稠密,一顆炮彈炸塌了馬廄,馬掙脫韁繩四處逃散,趙棟學聽到炮聲,立即跑到馬廄旁,但心愛的馬已經不見了,他傻了眼心裡難受極了,就這樣這匹消瘦勇敢的紅鬃馬和它的主人永別了,他撫摸著馬鞍淚流滿面,心裡想等革命勝利了,我要給這匹戰馬報一功,讓人們永遠記住它懷念它。
老人韓有順拿著菸酒和菊花來到了扶眉戰役烈士陵園,在烈士陵園的前方是扶眉戰役群雕,這座群雕真實的還原了我軍指戰員團結一致、前仆後繼的戰鬥場景,而在扶眉戰役群雕的下方是司令員王震題寫的
“扶眉戰役烈士陵園”八個大字,烈士墓區埋葬著3000多名解放軍指戰員,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2160名,還有1000餘人為無名烈士。
老人韓有順走到一塊墓碑前停下了腳步,他蹲下身子將菊花放在了墓碑前,這座墓埋葬的烈士是他在戰爭年代相識的一位老戰友,他和這名老戰友同生共死親如兄弟,現在這名老戰友已經犧牲了,而他也已經到了古稀之年,望著青翠的松柏他有很多話想對他說,漸漸地他陷入了自言自語的訴說中:“我又來看你了,這次來我特意帶來了你喜歡的菸酒,記得在打響扶眉戰役的前一天,你把自己的一件衣服給了我,我不停推辭但你還是固執的讓我收下,我說我的衣服爛了還可以穿,不用總是穿你的衣服,你說你的衣服多著呢,知道我生在窮苦人家沒吃沒穿,我淚眼婆娑地緊緊抱了你一下,你拍拍我的肩膀說等革命勝利後,我們會有穿不完的衣服吃不完的食物。第二天扶眉戰役打響了,你總是衝鋒在前而我跟在你身後,你端著槍在前面掃射,一個又一個敵人倒下了,我聽到槍炮聲嚇得渾身打顫,舉起的槍總是打不準敵人,你退下來教我怎樣精準地瞄準敵人,我學了半天終於掌握了訣竅,敵人剛一冒頭我便扣動了扳機,只聽見一聲慘叫敵人後仰著身子倒下了,接著我又射出了第二顆子彈,子彈打中了敵人的腿部,敵人捂著傷口哇哇大叫了起來,我越打越興奮又射出了第三顆子彈,子彈打在了土坎上並沒有射中敵人,突然一個敵人將槍口對準了我,你大喊一聲推開了我,等我反應過來你已經倒在了血泊中,一顆子彈擊中了你的頭顱,我哭喊著叫著你的名字,你從腰間取下手榴彈遞給我,你說你已經不行了,讓我拿著手榴彈與敵人血拼到底,我緩緩地放下你攥緊了手中的手榴彈,敵人看到我們這邊沒有動靜便都走了過來,我帶著滿腔的怒火將手榴彈扔向了敵人,只聽見一聲巨響,手榴彈在瞬間炸開了花敵人也傷亡了許多,我拖著你的身子將你帶到了戰壕中,望著你緊閉的雙眼我知道你已經犧牲了,但我不停地搖著你希望你還能活過來,戰士們一個個拉住了我,我倚靠著他們的肩膀抽咽著哭了起來。今天我之所以來是因為今天是國慶節,今天是舉國歡慶的日子,雖然你沒有看到新中國,但你的精神是永存的,有無數的中華兒女緬懷著你,你與在這裡沉睡的3000多名烈士一樣平凡而偉大,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也不會忘記,你安息吧,明年我還會來看你。”老人韓有順點燃一支菸放在了墓碑上,然後他開啟酒瓶將酒灑在了老戰友的墓碑前,一名少先隊員走過來攙扶起了他,他們一老一少相互攀談著離開了扶眉戰役紀念館。
(完) 完稿於:2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