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此時,久未得到京城訊息,甚至連李自成的勸降訊息都好些時日沒有見到的山海關眾將,聯合滿清對抗闖軍的主張日益高漲。
作為當下這支孤軍唯一能夠聯絡得到的一方勢力,清朝儘管皆是韃子,且與關寧軍與關外軍民都是血海深仇,但是書信來往如今已愈發密切。
山海關既然早已收到李自成攻克京師的訊息,滿清朝廷又怎麼可能不知道?
在這般局勢下,只是聯合攻闖,顯然不夠符合滿清的心意,更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
山海關的軍議上,氣氛自然不會多好。
“清國那邊,仍然是那個態度?”
王永吉居於次首,衝吳三桂問話。
隨著京城被克,大明皇家久久不見撤離的身影,王永吉這位軍中軍職最高的將領,也便潛移默化地落座在了真正掌領大軍的吳三桂之下。
不過,軍議上的內容,卻和之前沒有什麼變化。
“又無新的情況出現,清國那邊能有什麼轉變?仍然是虎視眈眈試圖讓我等歸降。要說不同,也就是封賞稍稍加了些許。”
吳三桂面上並無什麼表情,淡淡地講著。
闖賊李自成一直不曾出現,看似讓山海關無甚壓力,但是實際上在談判上對他們反而是壞處更多。
叫價這種事情,永遠都是人多才能競爭,競爭才能出高價。
只有一方買一方賣的情況下,價碼自然不可能迅速提高,只能如同水磨一般慢慢地往上加。
畢竟,此時誰更急,自然就越被動。
山海關當下還沒有闖賊進攻的威脅,看似並不急,但是問題在與,無論是從闖賊一方考慮,還是從道義生存的方向考慮,山海關軍眾,與這大順都必然有戰。
從他們認為的李自成角度來看,打下京城之後,南下自然更加富裕,但是就在頭頂之上,便有數萬不屬於自己的大軍,他們能不打嗎?只要這支軍隊沒有死,沒有降,那麼大戰便不可避免。
再從道義和生存的角度來看,他們無論如何都是大明的軍隊,每一個將領世受皇恩不說,軍隊的補給軍餉也都是大明給的。
如今京城失陷,他們一時不出兵肯定可以,但要是一直不出兵,除非他們自立,否則道義上一定說不過去,屆時他們如何自處?底下的軍民如何思慮?到時候士氣不戰便衰落得不要不要了。
此外,當下的軍糧物資肯定是足夠的,但是隻有這麼一小塊地盤的他們,肯定不能自給自足,那麼猶豫得越久,他們便越發坐吃山空。
可以說,短時間內,他們可以拖,但是時間一長,他們便是必敗的危局!
而滿清呢?拿下山海關固然是相當重要,甚至關乎國運之事,可是一兩年,三五年拿不下都不是事兒。
而且,滿清大軍存在本身就是對山海關明軍的壓迫。
這般情況下,又怎麼可能開出讓山海關,讓關寧軍,讓吳三桂滿意的籌碼?
對於山海關的眾人來說,聯合清軍抗擊闖賊,保持自身的獨立以及對軍隊的掌控,這才是最好的結果。
只是小恩小惠的所謂賞賜,以及毫無實際價值可言的封賞,顯然不足以讓他們做出獻關的決定。
如今的山海關眾將,沒了京城需要支援,所需做的唯一一件事情,便是為變成孤兒的自己找個爸爸。
既然滿清誠意不夠,那麼,今日的軍議,又註定徒勞無功。
但是,臨近軍議結束,突然有傳令兵火急火燎地趕到了門口,吳三桂經提醒看去,來人還是他關寧軍的人。
正好當前軍議也沒什麼要事,索性揮手讓他進來,問道:
“有何軍情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