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原本就這麼做了的吏員自然備受鼓舞,更加用心地按照新的方法去做更多的事情;
而那些原本不知道,此刻看到崇禎下達的內容才知道還能以這樣的方式內卷的吏員,則紛紛學習,將崇禎所撰寫的優秀內卷方案學習到位,然後當天便積極主動地施用。
當天,需要崇禎處理的京城雜務,居然一下子減少到了原本的一半不到,也就是說,崇禎在沒有修改任何辦事流程的情況下,僅僅透過調動吏員們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做事,就把原本需要崇禎親自裁定才能執行的任務分攤出去了一半。
要不是崇禎也清楚,這樣的效率肯定是不持久的,他恐怕都沒有繼續制定規劃的想法,只想繼續按照當前的做事方式繼續下去了。
當然,考慮到制定京城內的官吏體系肯定需要一定時間,而且他還需要著重修正農令們的事宜,所以,原定三天後完成的吏員裁定,直接被崇禎延期。
三天之後,仍然會進行所謂評定,但是,那僅僅是第一輪的評定;
第一輪評定之後五天,將會進行第二輪的評定;
第二輪評定結束之後,最後五天時間之後,將會進行第三輪,也即最後一輪的評定。
其中,每一次評定的結果,都會在評定結束之後的第三天公告其本人的成績,以及上升最快,下降最快者的成績,但是卻看不到自己的排名。
透過這樣的方式,吏員們的力量,將會以最大限度的方式展現出來,然後,在這些天裡,將崇禎的工作量分攤到最少。
等到這總共十多天的時間結束,春耕也就徹底結束了。
也就是說,透過這個辦法,崇禎可以在不構建京城吏員體系的前提下,直接起到與構建之後差不多的效果,然後趁著這個機會,將農令相應事宜好好處理。
等這些事情處理完了,他便可以正好再轉過頭來,將到時候肯定已經出了結果的京城官吏體系給安排下去。
可以說,藉著這個機會,將時間管理做到了極佳。
事實上,當這樣的裁定方式第二天下達下去之後,底下的吏員們,無論高低,全都積極性拉滿。
已經做到不錯的,想趁著這些天再往上爬一爬,九品官員哪裡有七品官員好聽?哪怕沒辦法做到最高的七品,那之間的八品也完全可以想辦法衝一衝啊。
尤其是那些原本有機會前往村落擔任村令的那些人,更是加倍努力。
這要是辛辛苦苦下來,和人家直接去農村沒有區別,那多多少少顯得他們有些智障,但是要是一番努力下來,直接比他們高一個級別,直接升到八品乃至七品,那又能有誰說他們的選擇不正確?
最底層的同樣也在繼續努力,他們想的就簡單多了,三天,不,一天之後就會有一次評定,現在多努力一下,看看到時候評定結果距離合格還差多少。
如果沒有衝到合格線以內,就趕緊加油,在之後的五天時間裡再多拼拼命,爭取第二次的時候能夠保命。
再不行,也能夠拼一拼最後五天的機會。
而在崇禎這般將京城中吏員的積極性完全調動起來之後,這一天下來,需要他處理的京城雜務再次變得更少。
以至於崇禎趁著這個時間,已經拿出了一個農令條例的臨時修正政令出來。
他準備,明天就給所有村落下達下去,然後,後天的時候,就親自去村落之中看看執行情況。
但是,就在崇禎這樣將之後的行程規劃好之後,又是一則軍事相關的事宜傳來:
原本守在黃河邊上,與大明軍隊隔河相望的大順闖軍部隊,有了明顯異動。
不僅調動大量隊伍駐紮對岸,與鄧文明鄧將軍的隊伍對峙,而且大河的河面上,還明顯出現了大量的船隻!
儘管當下,闖軍仍然沒有輕舉妄動,大軍仍然在對岸整頓,但是鄧文明鄧將軍發來的軍報中,明確表示:在他看來,闖軍絕大機率會進攻大明之土,只不過,當前還在等待時機以及調動後勤!
“難道,這次當真要兩線作戰?”
崇禎的眉頭不由皺起。
若是同時兩線作戰,新大明的糧食,只怕會被大量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