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前的這個晚上,崇禎衣甲不卸,直接穿著太祖鎧甲睡下,甚至都沒有去面見皇后與太子。
儘管身體上肯定是不夠舒服,但是這個晚上他睡得相當安穩。
可以說是得知闖軍攻勢以來,睡得最好的一次。
太祖法寶充能完成,此次親征,若將領皆酒囊飯袋,那便讓他這位皇帝立起大明武風!
第二天,神采奕奕的崇禎,在百官簇擁之下檢閱軍隊,面見了軍中將領。
宣府總兵王承胤、遊擊謝素福等諸多將領,聚在中軍皇帳,一邊趕往宣府,一邊與皇上溝通戰局形式以及應對準備。
整個過程,百官重視出征儀式是否威武合乎理法。
除了好看,沒有任何意義的儀式,在禮部尚書的安排下按照規矩完成;
武將想著的是,如何正常作戰同時不讓隨軍的皇上被掠走。
說出來的計策持重有餘,崇禎問起有沒有信心將闖賊抵禦宣府門口,便顧左右而言其他。若再追問,便講些軍情局勢莫測,拋開現實不談,大明必勝之類的鬼話;
崇禎聽到此處便再不發一言,略略試探,已經讓他對臨時調出的將領們沒了期望,而此時,他也沒有讓他們振作的興趣。
大明從之前的國情,發展到現在這樣,文官武將的能力難倒展露的還不夠清楚嗎?
想要戰勝敵軍,莫非還能指望這樣一群人?!
與太祖法寶相比,他們什麼都不是,甚至說不定若是沒有他崇禎御駕親征一事,隨性的部將怕是都有人投降了!
‘歸根到底,這場戰役,是朕的戰役啊!太祖保佑,護朕守住城池,滅了闖賊!’
太祖鎧甲穿著全身,全身的包裹感,給崇禎帶來與局勢完全相反的安全感。
三團在感應中如同明燈一般的能量,時刻都可以瞬息丟擲,讓搖搖欲墜的局勢重歸穩定。
崇禎坐在馬車上,一邊聽著身旁將領重複早已得知的前線局勢,一邊暗自走神。
二月十六日,代州守關總兵周遇吉憑城固守,為朝廷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也讓來勢洶洶的闖賊士氣大減。
不過畢竟城小,兵少食盡,固守十餘日之後,周總兵還是不得不退守寧武關。
直至三月初一,寧武關破。
雖然作戰以來,周總兵已經讓闖賊前後死傷七萬餘人,但奈何城中火藥用盡,最後也只得落下一個開門力戰而死的下場。
當初崇禎在朝堂上問計百官,卻無一人敢站出來應答,便是這則訊息傳到了朝堂。
次日,闖賊在寧武關下令屠城的訊息也傳了過來。
在此之後,大同總兵投降、居庸關告破的訊息也依次傳來,及至今日,昌平亦危。
若是昌平與陽和也被闖賊佔領,那麼闖賊便可直接殺進宣府,屆時,敵軍一日便可抵達京城護城河外。
總而言之,擋在京城前,最堅固的幾處防禦已經節節告破,若是剩下幾座城池無法守住,那麼就真的要在京師城下一決生死。
而且除寧武關周總兵的高光表現之外,其餘守將要麼能力平平一碰即敗,要麼根本不曾抵抗望風而降。
儘管能夠據守的城池尚有幾座,但是整體局勢卻是一片慘淡。
哪怕有了這一支增援部隊,若是闖賊來勢不減,怕也著實難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