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卷 龍出塞北 第二章 西北風流城

潯陽是一塊福地啊。曾經有讀書人狂飲後登上城頭慨言,睡眼惺忪。

潯陽與襄陽都地處於中州西北的滄州境內,天高皇帝遠。潯陽立城四百年,在這祁陽與北漠兩朝邊境之上,見證了太多榮辱變遷。

四百年前,祁陽開國皇帝與北漠帝君決戰於西北,一場大仗打了四年沒打出勝負,於是不得已握手言和,祁陽立九原城,雙方訂盟不起戰事,史稱“黃沙訂盟”。這次盟約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為當時極度頻繁的天災和彭王朝滅亡之後的連年戰亂,雙方都急需得到長久的修養。於是九原城成了和平的象徵。這之後的兩百年,由於盟約的存在,雙方果真選擇了隱忍與按兵不動,九原城不聞鐵蹄戰鼓。

然而對於北族來說,這裡的環境真的太艱苦了。整個北境,腹地的沙漠佔據了國土面積的近四成,沙漠裡沒有任何糧食水源,族人無法生存,而廣袤的東部地區亦是如此,常年凍土地帶讓此地顆粒無收,嚴寒也讓人難以抵禦。真正能讓北族人安心生活的,只有龍骨大山附近的近兩成土地。龍骨大山位於北境西部,橫貫南北,它的東側是狹長的稀樹草原地帶,此處很適合北族人狩獵和遷徙,它的西側則是北族最適合生存的一小塊土地,常年受到來自西邊海洋海風的吹拂,這裡能形成降水,也能種活糧食,得到豐收。包含都城上京,這裡聚集了北族近七成的人口和州城,是北族人口中名副其實的“天府”。

可就算是再肥沃的土地,相較於人口還是太少了。北族從兩百年前的三萬人到兩百年後的四十萬人,僅一個天府怎麼可能完全養的下?北族最動盪的時候,城外隨處可見堆積如山的屍骨。難民不給入城,活活餓死,城中人家丟屍城外也是屢見不鮮的。北族入伍年齡從一開始的十八歲到後來的十歲,想進軍營討口飯吃的又有幾個能活下來?家裡養不活還不如送去戰場上自生自滅……這是當時北族人的原話,也是最苦難歲月的寫照。

於是戰爭順理成章地爆發了。兩朝第一次訂盟之後的第兩百年,盟約破裂,北庭叩關。當時的北帝率領身後的二十幾萬餓殍大軍臨陣時,是這麼說的,“我北族寸土寸沙,今天不開戰,明天都得死。別怪我,我身後二十六萬軍,要麼戰死,要麼餓死,我來中州尋找我們的新故鄉了。”

祁陽這邊,當時的一代天驕,太武帝司空上服傾盡國力,集結六十萬兵北拒,雙方於離現今的襄陽更北的沙地開戰,一役打的昏天黑地。北族軍伍曾是最驍勇的部隊,巔峰之時號稱一甲破六甲,一萬撞八萬。可當時北族二十幾萬快餓死的將士,最終卻沒有打贏祁陽六十萬兵甲,祁陽慘勝北朝。這一戰之後,基本奠定了中州後百年的走向,祁陽在此地開城破土,用時七年,建造了長城一般的襄陽,稱要永世駐守精兵。兩朝跟第一次戰爭一樣,皆元氣大傷,北族敗退,祁陽也好不到哪裡去。襄陽城北鎮黃沙,此後煌煌不起大戰,相安無事兩百年。

太武帝之後,終於又是沒有了戰爭的長久和平。然而對於一任任襄陽守將和祁陽皇帝來說,沒有誰是真正心裡踏實了的,畢竟這個生活在北方的族群,曾經太強太勇,每一次大規模戰爭都要耗盡祁陽國力。而且對於兩朝來說,兩百年似乎是一個輪迴,上一個兩百年到頭,北族人破釜沉舟,背北撞南,那這一個兩百年之後呢?自太武帝立襄陽,大戰不起是事實,但小股擾襲多如榴粒,也是事實。難怪世人會說北方住著的是一群狼,逮著機會咬一口,便是一塊肉。

但世人也說,襄陽長城鐵壁,狼牙也咬不開。

鐵壁之後,就是九原了,也就是如今的潯陽。

說來也是天幸,北漠千里萬里的風沙,到這裡便老實了下來。當年以九原為界,北望滾滾黃沙,累累白骨;南望千里古國,海晏昇平。一條江流穿三州,潯陽人稱潯水,養活了這北線一帶百萬民眾,十萬兵馬。難怪當年北帝率軍橫穿大漠,也要奪這一城;難怪當年太武帝北伐南歸,望這一江水,會生出“倒像是江南水鄉,何不做西北的風流城”的感慨。也是如此,九原便改名潯陽。

當年那個堅毅的男人剛打完勝仗,帶著所剩不多的兵馬返回,望著這一條玉帶川流不息,隨口對身邊的將領說道:“北漠這一次輸了,但是遠稱不上傷筋動骨,仗還有的打。我們贏了,今後會一直贏,狼膽野心,將被一直被扼殺在北壁之外。”

將軍韓起帶馬前驅,點頭道:“總有一天,這座邊城會再不聞鐵蹄戰鼓,就像是常年和平的江南。”

太武帝哈哈大笑,沿河賓士,策馬嘯西風。

潯陽潯水,這在北族人眼裡就是一塊肥膏,若不是兩代大帝的雄韜武略,怕是潯陽早已化外了。

戰停之後,依託著拔地而起的天障襄陽,潯陽便發展了起來。大批的商賈從中州各地蜂擁於此,拖家帶口的、飛鷹走兔的、打把勢賣藝的……潯陽從此熱鬧。更有路子好的大商,帶著從內地購得的大批楠木、陶瓷等翻山越嶺而來,領著車馬過境。入北地,過黃沙,從北族人手中換得價值豐厚的明珠、龍骨……他們再將這些運回中州販賣,獲利之豐令東海豪商也要垂涎三尺。

於是乎,憑藉著外商的大量湧入和來往關稅,潯陽逐漸從一個邊陲古鎮發展成了徹夜燈火的大城。同時,以潯陽為首的北商幫,也隱隱有了與臨東海的商州、帝都上九流商會分庭抗禮之勢。往前百年不敢想像的場面,從前戰鼓震天之地,從此也有駝鈴悠悠。

兩百年來,時至今日,令西北三州人們心中安定的,除了襄陽,潯陽的名號也開始越來越響。

繁榮起來的潯陽,面對老生常談的文興現象,一寺一塔一高樓,意外的沒有想象中那般爛俗景象。當年重建之後的潯陽,遍地商旅,官商勾結,幾乎找不到一個敬畏神明的主兒。想一想那個連城主都變著法兒變相經商的年代,玉瓦高樓豈不是爛的發臭的人心砌成的嗎?於是產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越不敬神不思己的人家,擺放的佛陀道首便越高大越金貴,至於那些個供奉了好幾尊鎏金大佛或黃木天師的門戶,得燒多少香火才鎮得住他們犯下的惡事?

讓這種現象好轉的是百多年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相傳身前是夜,身後百鬼,百丈琉璃身,舉火夜行。僧人在遍歷中州之後,於潯陽結茅修行。滿城人鬼,一鍾即鳴,十年修淨滿城人心。後來老和尚離開潯陽之後,便有人共建了潯陽的第一座寺廟和佛塔。

至於號稱藏書十萬卷的麒麟樓,則相傳是三十年前祁陽前代帝師暗中下令修建,三十年來撿盡天下正史野史、堪輿、水經、風化、文宗武卷……傍於潯水,坐落於城主府側,是一座令任何人都會心生貪念的寶庫。然而幾十年來,無數想潛進樓中盜書的武夫能人,硬是沒有一個活著走出來過,不是消失不見,就是拋屍城外餵了野狗,倒是平白給這座書庫增添了幾分不可名狀的威懾。

除了生意興隆和以塔、寺、高樓為首的文學興盛。潯陽的美景,在中州也是出了名的。潯陽楓美,秋來的時候,一樹樹楓葉擠簇著,在漫天夕陽中簌簌飄落,娓娓地滑行到地上,彷彿下著一場盛大的紅雪,美的讓人忘記呼吸。

潯陽滿城皆楓樹,風來時便滿城楓落,好似下雪。外人傳言的“楓雪城”或“風雪城”,傳的太多就不清不白了,但終究是說它的好。

於是這裡的景色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文人騷客,其中不乏帝都長安的才子。一葉紅楓落,萬事上心頭。他們滿心歡喜地來,又滿腹愁緒地離去。

潯陽城的滿城楓裡,有些楓葉特別,帶著淡香,有的人家用開水過一遍,曬乾,燻上些北域送來的香料,再用針線縫製好,就做成了一盞小巧的楓燈,是潯陽的特產。年年中秋,滿城都掛著這樣的燈籠。它也受到來往客商的鐘愛,因為特有、路遠,又不易儲存,制好的楓葉楓燈捎往內地往往能賣個好價錢。所以中州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楓燈的身影,其中又以大戶人家居多。

還有此地的落日,或許是臨關的緣故,帶上了些肅穆的氣氛。天氣好的時候,登上城樓,便能見到一顆碩大的紅日貼近地平線下沉,連雲都給染成漫天的彤紅色。忽的風起,大漠上便彌升起一層朦朦細沙,半遮著夕陽。風沙纏纏綿綿,千里外野鷹起落……

若有時天地之間號響,便是襄陽兵馬出關又入關。

此時有詩,便很好。

有酒,便更好。

古人曾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或是“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大概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