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百十八回唐太宗統軍掛帥 沈法興喪計身亡

詩曰:

縱有神龍起滄海,難賦豪情祭烏臺。

惡奴群起吠堯舜,萬民齊聲嘆良才。

誓將寸管化長劍,殺盡世間狼與豺。

他年若有凱旋日,是我捲土又重來。

話說李元霸連吃敗仗,訊息傳到太原,李淵頗為焦急。李世民得知此事,召集心腹謀臣褚遂良、蕭瑀商議。這褚遂良出身河南褚氏,弘文館學士褚亮之子,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期,追隨西秦霸王薛舉,擔任通事舍人。後來薛舉戰死,歸順李世民,得到重用。經李世民推薦,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累遷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那蕭瑀也非是腐儒書生,出身蘭陵蕭氏南梁房,梁明帝蕭巋第七子,隋世祖明皇帝蕭皇后同母弟。 其人孝順好佛,聞名天下。愛好讀書學習,工於書法。剛正不阿,光明磊落,初封新安郡王。西梁滅亡後,進入隋都長安,拜內史侍郎。直言進諫隋世祖,貶為河池太守。此事被李世民知道,秘密收為部下。

當下李世民問計於二人,褚遂良說道:“單以統兵而論,趙王比主公如何?”李世民說道:“平心而論,吾勝三弟者多也。”褚遂良說道:“臣聽說:古往今來做大事的人不會謙讓。想那樊噲,一個屠狗的莽漢罷了。此人都曉得的事,莫非主公不曉得麼?”蕭瑀聞言,附和道:“主公聽我一言:您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唐王得以起兵,九成是您的功勞。現在您如果沉默不言,太子就會得到機會。如今四爺和太子乃是一黨,趙王的態度還不明瞭,您與其等待別人和您謙讓,還不如自己請纓掛帥,賭上一把。”李世民聞言說道:“二位此言差矣,我曾經和薛舉交戰,幾乎喪命。辛世雄的兵法遠在薛舉之上,我只怕不是他的對手。”褚遂良說道:“主公,你如果因為害怕而不去做一件事,那麼天下有什麼事比造反更讓人害怕呢?”李世民聞言大喜,親入大殿,謂李淵道:“父王,孩兒聽說三弟在前線大敗,不知道是否屬實?”李淵聞言,長嘆一聲,說道:“世民啊,元霸不聽張士貴的建議,所以才有今天,為父又能怎麼辦呢?”李世民說道:“父王,孩兒聽說:不為則不為,若為則盡之。現在我們起兵反隋,楊廣已經知道了。當初有人說:十八子,定成王。楊廣大怒,要殺掉天下所有姓李的。您親眼看到李渾一家了三十二口人的慘劇,於是對他說:老臣每日縱情歌酒,不知道太原有多少公文,請皇上責罰。他表面上相信您,私下裡居然改官制,增設殿內省,與之前已經存在的的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秘書省共同成為五省。還增置謁者、司隸二臺。分太府寺為少府監。改內侍省為長秋監,國子學為國子監,將作寺為將作監,並都水監,總為五監。又改左右衛為左右翊衛,左右備身為左右騎衛。只有左右武衛依舊名。改領軍為左右屯衛,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為左右候衛。是為十二衛。又改領左右府為左右備身府,左右監門依舊名,共同組成十六府。連那個時候他都這樣提防您,更不要說現在了。我聽說您想偏安一隅,這更是不可以的。我們的西面是處羅可汗、駙馬張曐、公主楊妙可,東面是辛世雄。這些人都是強悍的將軍,您待在太原這樣的咽喉腹地,卻打算和陳霸先一樣,又怎麼會心想事成呢?”李淵表示贊同,說道:“你小的時候用泥土堆城牆,算命的人說你有大將之才,可以濟世安民。於是我給你取名‘李世民’。現在正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我會把全部的十萬人交給你,代替元霸掛帥,你一定要打敗辛世雄啊。”李世民大喜,扣頭謝恩。正是:

三徑寒松含露泣,半窗殘燭帶風吟。

良操美德千秋在,亮節高風萬古存。

試看旌旗蔽日,策馬揚鞭,怎樣風景?但見:

兵分九隊,旗列五方。綠沉槍、點鋼槍、鴉角槍,布遍野光芒;青龍刀、偃月刀、雁翎刀,生滿天殺氣。雀畫弓、鐵胎弓、寶雕弓,對插飛魚袋內;射虎箭、狼牙箭、柳葉箭,齊攢獅子壺中。樺車弩、漆抹弩、腳登弩,排滿前軍;開山斧、偃月斧、宣花斧,緊隨中隊。竹節鞭、虎眼鞭、水磨鞭,齊懸在肘上;流星錘、雞心錘、飛抓錘,各帶在身邊。方天戟,豹尾翩翻;丈八矛,珠纏錯落。龍文劍掣一汪秋水,虎頭牌畫幾縷春雲。先鋒猛勇,領拔山開路之精兵;元帥英雄,統喝水斷橋之壯士。左統軍,右統軍,恢弘膽略;遠哨馬,近哨馬,馳騁威風。震天鼙鼓搖山嶽,映日

旌旗避鬼神。

且說李世民率領十萬人馬,浩浩蕩蕩,來到潼關前線,會和李元霸,共同對付辛世雄。辛世雄聽說李世民親自統兵,謂左右道:“李世民何許人也?”左右說道:“嘗聽人言:觀李世民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辛世雄聞言,長嘆一聲,說道:“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昭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吾觀陛下並先帝,非無功業者。奈何其人氣狹,不復可謂李世民者也。”是以辛世雄大戰未開,已知必敗。

話表李世民來到潼關,下令大軍後退三十里。元霸大驚,說道:“大戰未開,今日後撤拔營,何也?”李世民說道:“天機不可洩露!”眾人無奈,只能後撤。辛世雄見了,頗為不解。又擔心是李世民的計謀,不敢出戰。李世民撤軍之後,依山傍水,安營紮寨,謂李元霸道:“三弟勇冠三軍,現在有個大事,只有你才能辦到。”李元霸問道:“什麼大事?”李世民說道:“辛世雄武藝雖然不能和你想比,但是他智謀過人,你不能和他對戰。但是我現在故佈疑陣,他也不敢貿然向我進攻。這個時候就需要你率領大軍進攻長安,這就是兵法上說的‘圍魏救趙’之計。”李元霸見說,大喜道:“二哥,你只管放心,我這就去攻打長安。”李世民說道:“元霸,你不要著急。長安是一座堅城,你此去不可以帶大隊人馬,否則就會被辛世雄察覺,你可要小心了。”李元霸說道:“二哥,你不用管這個,我此不去不消一時半刻,想來兩日之內,你等我捷報就是。”李世民大喜道:“三弟,我大唐的江山,就靠你這一對擂鼓甕金錘了。”元霸接令而去。正是:

銅鑄金鏞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

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

那李元霸此去,來到長安,嚇得滿城人馬哭聲一片。隋軍曉得李元霸大敗天寶將軍,勇冠天下,無人可比,於是主動投降。李元霸入城,謂柴紹道:“長安雖然攻破,這代王楊侑怎麼辦呢?”柴紹大笑道:“不殺了他,那麼唐王怎麼做皇帝呢?”李元霸說道:“他一個十歲的孩子,你這樣未免有些殘忍。”柴紹說道:“四舅,你在戰場上殺人無數,怎麼這個時候反而憐憫了呢?”李元霸焦躁道:“李家和楊家是有姻親血緣關係的,不管怎麼樣,這事都不應該我來做得。”柴紹大怒,摔門離去。李元霸見了,知道楊侑命不久矣,也不去搭理,吩咐薛萬徹安定城內軍民。

起初,代王楊侑夢見一隻白虎咬了他車駕的驂馬,他殺了那隻白虎,但心中很不高興,於是覺得奇怪,就去問解夢的人。解夢人卜得卦辭說:“涇水水神在作怪。”楊侑就在望夷宮齋戒,想要祭祀涇水水神,並且把四匹白馬沉入涇水。李淵造反,辛世雄雖然打了勝仗,楊侑還是派人以李家父子日益逼近長安的事譴責辛世雄。辛世雄聽了,非常失落,卻仍然堅守潼關。

李元霸攻破長安,楊侑恐懼不安。柴紹聽說了這件事,就暗中跟他的心腹大將張士貴、他的結義兄弟趙成商量說:“趙王不聽勸諫,如今事態明瞭,他既希望唐王可以做皇帝,又不想殺害代王楊侑,這是十分愚蠢的。我想此事趕早不趕晚,不能一拖再拖了,不如就趁現在他沒有反應過來,我們殺入皇宮,逼死楊侑,那個時候,趙王也就無話可說了。”趙成表示同意,但是張士貴認為,此事不應該由外臣親力親為,於是命令自己的女婿何宗憲將自己的軍隊交給柴紹指揮,然後吩咐長子張夢龍買通皇宮裡的郎中令作內應,其他的事都不願意參與。郎中令謊稱有大盜,希望柴紹、趙成可以召集官吏發兵追捕。柴紹得到了偽造的手書,心中大喜,於是夥同趙成,帶領唐兵一千二百多人在望夷宮殿門前,捆綁上衛令僕射,喝問道:“盜賊從這裡進去了,你為什麼不阻止呢?”衛令說道:“皇宮周圍警衛哨所都有衛兵防守,十分嚴密,盜賊怎麼敢進入宮中呢?”柴紹和趙成大怒,於是斬了衛令,帶領唐兵,徑直衝進去了,一邊走一邊射箭,郎官宦官大為吃驚,有的逃跑,有的格鬥,格鬥的就被殺死,被殺死的有幾十人。

郎中令和柴紹、趙成一同衝進去,用箭射中了代王的帷帳。代王很生氣,召喚左右的人,左右的人都慌亂了不敢動手。 旁邊有一個宦官服侍著楊侑,不敢離開。楊侑進入內宮,對他說道:“您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如今到了現在這種地步,已經沒有辦法了!”宦官說道:”啟稟王爺,為臣就是因為不敢說,才得以保住性命,如果之前說了,我們這班人早就都被他們殺個一乾二淨了,又怎麼可能活到今天呢?”柴紹眼見圍住了楊侑,心中大喜,先回身一劍,劈死了郎中令,然後持劍走上前,大言不慚地說起了隋世祖明皇帝的罪狀,道:“你父親楊廣驕橫放縱、肆意誅殺,不講道理,天下的人都背叛了大隋。我聽人說:有什麼樣的父親,就會有什麼樣的兒子,兒子都不是好人,何況是孫子呢?應該怎麼辦,希望你自己好好考慮! ”代王說道:“我可以見趙王一面嗎?”柴紹冷笑道:“如果可以見到趙王,那麼為什麼是我來呢? ”楊侑說道:“我希望得到一個郡,做個王就可以。”柴紹還是不答應。楊侑又說道:“我只是希望做個萬戶侯。”柴紹依然不答應。楊侑又說道:“我願意和妻子、兒女去做普通百姓,跟諸公子一樣,難道這也不可以嗎?”柴紹說道:“我是奉趙王之命,為天下人來誅殺你,你即使說了再多的話,我也不敢替你回報。”於是指揮士兵上前。楊侑說道:“是趙王要我死嗎?”柴紹說道:“你已經要死了,知道了真相又有什麼有呢?也罷,這不是趙王的意思,你現在可以死了嗎?”楊侑聞言,長嘆一聲,淚如雨下,說道:“我是大隋的王爺,不應該身首異處,可以給我一杯毒酒嗎?”柴紹大喜,說道:“你早這樣說,我又何必親自來呢?”於是命人準備毒酒,楊侑自殺身亡。正是:

天下未偃兵,儒生預戎事。

功勞安可問,且有忝官累。

昔常以荒浪,不敢學為吏。

況當在兵家,言之豈容易。

忽然向三嶺,境外為偏帥。

時多尚矯詐,進退多欺貳。

縱有一直方,則上似奸智。

誰為明信者,能辨此勞畏。

卻說李元霸攻破長安,柴紹逼死楊侑,訊息傳到潼關,辛世雄大吃一驚,六神無主。左右說道:“現在長安被唐軍攻破,我們的失敗已經不可改變了。我知道將軍是忠臣,一定不會選擇投降。可是如今天下大亂,無數良民被反賊蠱惑,成了造反的賤民。我不希望潼關的百姓也走了反賊的道路,請求您開啟城門,把全部的庫存分給老百姓,讓他們另謀出路罷!”辛世雄說道:“大局已定,就是你們不說,我又何必讓老百姓和我一起赴死呢?”於是吩咐開啟城門,拿出全部的庫存,分配給老百姓。李世民聽說了這件事,大喜,對姐姐平陽公主說道:“現在辛世雄開啟城門,放百姓逃生,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定要率軍猛攻潼關。”公主說道:“這個計謀雖然不錯,可是會有很多無辜的百姓因此丟掉性命。”李世民說道:“非也。現在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如果不犧牲這一小撮人,又會有多少人死在刀光劍影下呢?”於是率領六萬大軍,直撲潼關。辛世雄措手不及,急忙率領大軍迎戰。百姓因此大亂,有數千人死在亂軍之中。辛世雄勇猛無雙,唐軍不是他的對手。隋軍抱著必死的決心,雖然人數不多,卻死戰不退,唐軍一時半刻沒有討到便宜。不料李元霸拿下了長安,留下柴紹鎮守,自己和張士貴、薛萬徹殺了回來,正趕上辛世雄和李世民大戰。李元霸打叫一聲:“呔!西府趙王爺爺在此!”一馬當先,殺入軍中,如入無人之境。辛世雄知道自己今日必死,大叫一聲,催馬上前,舉起一對戟刀,劈面就砍。李元霸正在廝殺,措手不及,連忙把錘一掃,震得辛世雄雙手流血,連退數十布。李元霸說道:“這辛世雄也能接我一錘,只是比起裴元慶還要差上許多。”辛世雄大怒,飛馬上前,又是一招,李元霸又把錘一架,“啷噹”一聲,震得辛世雄虎口裂開,左手的戟刀飛了出去。李元霸說道:“辛世雄,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你為什麼還不投降?”辛世雄說道:“我就是死也不會投降你們這些反賊!”飛馬上前,李元霸無奈,與他交手兩個回合,把辛世雄的右手戟刀打飛。辛世雄知道不好,拔劍自殺。李元霸長嘆一聲,吩咐把屍首吊起來。隋軍見主將已死,泣不成聲,有的戰死,有的自盡,無人投降。於是李世民佔領了潼關和長安,正是:

南康太守負才豪,五十如今未擁旄。

早得一人知姓字,常聞三事說功勞。

月明渡口漳江靜,雲散城頭贛石高。

郡政已成秋思遠,閒吟應不問官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