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理論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地理學、地質學、星象學、氣象學、景觀學、建築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資訊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一門自然科學。
其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瞭解自然環境,順應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與生存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正是基於這一追求,在風水理論及其實踐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際經驗,也透過理論思維,汲收融匯了古今中外各門科學、哲學、美學、倫理學、以及宗教、民俗等等方面的眾多智慧,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綜合性和系統性很強的獨特理論體系現代風水學。
概括起來有十大原則。整體系統原則整體系統論,作為一門完整的科學,它是在本世紀產生的;作為一種樸素的方法,中國的先哲很早就開始運用了。
風水理論思想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
環境中的每一個子系統都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
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地把握協調各系統之間的關係最佳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
整體原則是風水學的總原則,其它原則都從屬於整體原則,以整體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係,是現代風水學的基本點。
因地制家原則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
《周易大壯卦》提出:“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貸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滷,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也不一樣,建築形式亦不同。
西北乾旱少雨,人們就採取穴居式窯洞居住。窯洞位多朝南,施工簡易,不佔土地,節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人可長壽,雞多下蛋。
西南潮溼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採取幹闌式竹樓居住。《舊唐書南蠻傳》曰:“山有毒草,蝨腹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幹闌。”樓下空著或養畜,樓上住人。
竹樓空氣流通,涼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處。此外,草原的牧民採用蒙古包為住宅,便於隨水草而遷徒。
貴州山區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這些建築形式都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創立的。
中國現存許多建築都是因地制宜的楷模。湖北武當山是道教名勝,明成祖朱棣當初派三十萬人上山修廟,命令不許劈山改建,只許隨地勢高下砌造牆垣和寶殿。
中國是個務實的國家,因地制宜是務實思想的體現。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築適宜於自然,迴歸自然,反樸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依山傍水原則依山傍水是風水學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
考古發現的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臺地,這與當時的狩獵和捕撈、採摘經濟相適應。
依山的形勢有兩類,一類是
“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環繞,奧中有曠,南面敞開,房屋隱於萬樹叢中。
湖南嶽陽縣渭鄉張谷英村就處於這樣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餘脈綿延至此,在東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擁成一朵蓮花。
明代宣德年間,張谷英來這裡定居,五百年來發展六百多戶、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間房子串通一氣,男女老幼尊卑有序,過著安寧祥和的生活。
依山另一種形式是
“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履蓋著山坡,從山腳一直到山腰。長江中上游沿岸的碼頭小鎮都是這樣,背梳山坡,拾級而上,氣宇軒昂。
有近百年曆史的武漢大學建築在青翠的珞珈山麓,設計師充分考慮到特定的風水,依山建房,學生宿舍貼著山坡,象環曲的城牆,有了個城門形的出入口。
面平臺上以中孔城門洞為軸線,圖書館居中,教學樓分立於兩側。主從有序,嚴謹對稱。
學校得天然之勢,有城堡之壯,顯示了高等學府的弘大氣派。六朝故都南京,濱臨長江,四周是山,有虎踞龍盤之勢。
其四邊有秦淮河人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幕府山;東有鐘山;西有富貴山;南有白鷺洲和長命洲形成夾江。
明代高啟有贊曰:“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誇天下壯。”觀形察勢原則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人之居處宜以大山河為主,其來脈氣最大,關係人禍最為切要。”風水學重視山形地勢,把小環境放人大環境考察。
中國的地理形勢,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條大的緯向構造,如天山棗陰山緯向構造;崑崙山棗秦嶺緯向構造。
《考工記》雲
“天下之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貢》把中國山脈劃為四列九山。
風水學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龍脈源於西北的崑崙山,向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