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考場中鴉雀無聲,有的已經寫完看著外面的風景,思考著自己的答案能夠得到什麼樣的評價。
還有的正在一邊飛快的寫字,一邊看著正要接近收卷子的官差。
只是考個簡簡單單的法令,就已經將十分之一的才子們,請出了國子監,原因有很多。
比如說有時間到了沒寫完的,在這個有著嚴格規定的時代裡,只要你有一個考題科目掛了,那你就等於白來了今年!
那些坐在椅子上的國子監的監考考官們,可不會讓你有再考一次的機會,司馬紹看到這一幕直搖頭。
古代的規矩確實多,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的狀元之類的那麼難出,他不僅僅要詩詞好,還要精通數學,論法,律法,每一個科目都是有講究的。
在監考考官清完了一次考場之後,下一個試題發了下來。
毫無疑問,是數學。
司馬紹看到了試題之後,有些想笑,對於一個活在現世的司馬紹來說,這一道試題簡直就是在侮辱他的智商,這不是小學數學題目麼?
考卷上面寫道:“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司馬紹看著這一道題,自信的笑了笑,這道題若是他沒有記錯的話,在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數學老師就已經教過了。
司馬紹看完之後,直接寫上了好幾種解答方法,期間只用了半頃不到的時間。
只見他洋洋灑灑地寫下:
解法一:
“上置三十五頭,下置九十四足。半其足得四十七。以少減多,再命之,上三除下四,,上五除下七。下有一除上三,下有二除上五,即得”。
解法二:
兔子有4只腳,雞隻有兩隻。假設題目中的35頭全是雞,那麼:
35×2=70(只)
如果35只都是雞,則有70只腳。但實際上一共有94只腳。
9470=24(只)
這多出來的24只腳就是兔子的另外兩隻腳。那麼:
24÷2=12(只)
這12只就是小兔子。
3512=23(只)
這23只就是小雞。
解法三:
假設題目中35頭全是兔子,則:
35×4=140(只)
14094=46(只)
這46只腳是給雞多算的,每隻雞多算2只腳,那麼:
46÷2=23(只)小雞
3523=12(只)小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