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臺外星造物的使用方式非常簡單,只要輸入不同的引數,就能跳出不同的畫面結果。有趣,非常有趣……於易峰不停地試驗著,如同玩一件新鮮的玩具一般。
種種畫面,充滿了另類的天文學美感,因為其觀察物件是引力波,看上去如同一個個波紋般的放射源。
實際上,人類就置身於這樣疊加態的引力波中。它們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著。引力是四大基本作用力中最弱的一種,兩個質子間的萬有引力,只有它們間的電磁力的1/(1.235*10^36),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放在宏觀尺度,引力就成了支配天體運動的唯一的一種力。
最強大的引力,其強度遠遠超過強相互作用,連光都沒法掙脫,連中子星都會被撕裂!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積少成多的奇蹟,從最小到最大,從最弱到最強。引力可以說是**絲走向人生高峰的奮鬥典型。
就連許雲進這種不懂科學的人,也沉浸在美麗的畫面中。
於易峰發現,這臺望遠鏡甚至能清楚地“看見”幾億光年外的東西,還可以從畫面上大致估算物體的質量、大小以及距離。
不過因為引力波實在太微弱的緣故,這臺機器依然有它的極限。距離越遠,對電腦的計算量以及觀察物體的質量要求也就越高。
簡單測試了一下,幾億光年外的東西,只有恆星、中子星、黑洞這樣的大質量源才能被觀測到,對其他小不點的行星就無能為力了。
距離越近,測量的精度也就越高,一光年以內甚至能“看到”小型的隕石以及彗星!
不過這臺望遠鏡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陷,比之射電望遠鏡,它沒辦法看清具體的畫面,只能用一個個波紋狀的圓點代替。也就是說,它只能觀測到目標的位置以及運動狀況。
好吧……無論怎麼說,都比人類的望遠鏡清晰了無數倍,至少人類的望遠鏡,沒法“看見”任何被星球擋住的東西……
“綠光文明的飛船非常龐大,質量應該不小,而且距離我們比較近……應該能清楚地觀測到。”湯姆遜教授在螢幕上列舉出一系列資料,慎重地說道。
於易峰點頭:“那麼試試看吧,塞德娜星的質量是多少?”
下面就應該幹正事了,他們花了這麼大勁,就是想要監控綠光文明飛船的。
這才是要緊事,看不到對方的飛船,人們就沒有任何安全感。
“塞德娜星質量級別,應該在10^20千克左右。而綠光文明的飛船,因為不知道具體的材料以及相關結構,質量無法準確估計……”
湯姆遜教授沉思了片刻,在紙上寫下一行資料:“它的直徑在150千米,暫且認為……其整體密度稍微輕於水,質量級別大概在10^14—10^16千克左右。反正它應該不會像諾亞號那麼輕。”
這臺望遠鏡的觀測物件,至少要幾百億噸起步,也就是10^11千克。像諾亞號這種體積龐大,質量又只有幾百萬噸的飛船,實在太小,肯定沒辦法觀測到的。
於易峰按照湯姆遜教授的說法,輸入相關引數,敲擊回車鍵,這一次出現的天體足足有上千個之多!
其中包括地球爆炸、月球被撕裂後的一堆隕石……好吧,太陽系確實有這麼多質量分佈在10^14—10^20千克之間的小天體。
眾人花費了一分鐘的時間,很輕易地找到了賽德娜星代表的引力源,然後……
沒有了!沒有那艘飛船!
“怎麼回事?”
只是在瞬間,於易峰感覺的後背一涼。他頓時想到了一些不太好的東西,難道那艘飛船故意隱藏了?還是……已經離開了塞德娜星?
失敗了!他們給予厚望的引力波望遠鏡竟然失敗了!許雲進等人也是緊緊握住了拳頭,額頭直冒冷汗,外星飛船的失蹤……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