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九章 君主立憲

此次中法戰爭,是清朝近幾十年對外戰爭首次獲勝,極大的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威望,重塑了民族自信,而恭親王奕訢在這次戰爭中力挽狂瀾,居功至偉,個人威望也到達了頂點。同時,恭親王奕訢手中掌握著天下義軍的軍權,而忠於慈禧太后的軍隊被法國侵略軍打垮,可以說恭親王奕訢已經奪取了最高權力。

1886年元月,恭親王奕訢改組軍隊,將這次中法戰爭中戰績輝煌的義軍整編為朝廷正規軍,定期發放糧餉,淘汰了在戰爭中表現不佳的舊軍隊。擴大軍械局,增添德國機床,為大規模換裝毛瑟M1871式步槍做準備。同時,大量採購克虜伯公司所生產的火炮,武裝軍隊,加強海防。海軍方面,重建馬尾造船廠,全套引入克虜伯造船裝置,同時購買德國現役軍艦,以供急需。

政治方面,學習歐洲列強建立君主立憲制,組建了國會。由於恭親王奕訢本來就是總理大臣,所以奕訢順理成章的擔任總理,負責來到國會,決斷國家大事。並且制定了憲法,將總理和國會的職責、權力寫入憲法。這樣一來,大清朝的皇帝就成了一種象徵,並沒有實際權力。

其實國內的有識之士,早已耳聞西方列強的君主立憲制,對比中華兩千多年的皇權至上,君主立憲制明顯進步。君主立憲制的核心是法律至高無上,法律面前眾生平等,對老百姓來說至少比皇權至上好了很多,這是人心所向。

有法律做依據,有軍隊做靠山的恭親王,繼續改革政局。朝廷更名為政府,政府的架構按照西方列強逐步改編,原來的忠於太后的官員,自然排除在新政府之外,重要崗位全部換成了恭親王自己的人。

幾家歡喜幾家愁,恭親王奕訢大權在握,慈禧太后可就不高興了。慈禧和光緒皇帝在國難當頭的時候,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一直沒有返京。以前光緒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但實際上最高權力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現在忠於慈禧的軍隊被打垮了,跟隨慈禧的官員被撤換了,國家的大事也輪不到她插手了。慈禧的心理落差極大,從萬人敬仰到無人問津,現在就連經濟來源也被別人掌控了。

前幾天國會透過一項法案,規定今後國家每年劃撥皇室開銷一百萬兩銀子,交由皇帝自行分配,一個字都沒提太后。慈禧實在忍下去了,在避暑山莊當著眾多奴才大罵恭親王奕訢、大罵君主立憲制度、大罵國會,說一百萬兩銀子打發要飯的都不夠。(史實上慈禧太后過個六十歲生日,花費超過一千萬兩白銀。當時中國和日本正在打甲午戰爭,有人勸慈禧不要挪用海軍軍費,慈禧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後來甲午戰敗,日本得到朝鮮、遼東、臺灣,中國賠償兩億兩白銀。真是“一人慶壽,萬里疆無”!)在氣頭上,慈禧還揚言要帶人打回北京,滅了恭親王奕訢,廢除君主立憲制和國會。

沒幾天慈禧的話就傳了出來,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君主立憲制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你慈禧還想著太后垂簾聽政,那是開歷史的倒車,沒人支援她。(三十年後的袁世凱要恢復帝制,結果被全國人民反對,只當了八十三天皇帝就一命嗚呼。)於是,國會再次開會,立法決定國家每年劃撥皇室的開銷由一百萬兩銀子減為十萬兩。你慈禧都揚言要廢除國會,那國會對你也不客氣了,專門透過一項法案,查抄慈禧太后的個人用品,凡是逾規越據的東西一律沒收。

來查驗慈禧個人用品的負責人是個老學究,他一進門看見慈禧太后身上穿的鳳袍就不樂意了。原來慈禧極度自大,按規矩鳳袍的圖案是“龍在上、鳳在下”,慈禧為了體現自己至高無上,專門把鳳袍的圖案改成“鳳在上、龍在下”。老學究是個講究人,認為慈禧的鳳袍不合禮制,要求慈禧除去身上的鳳袍。慈禧太后當時就發飆了,高聲叫罵:“你算個什麼東西!居然給我下命令?!要脫我的衣服!我要滅你九族!”

老學究沒說話,旁邊帶隊的是個義軍首領,上去一腳就把慈禧太后踹翻在地,跟著一槍托狠狠地砸在慈禧太后的腮幫子上。慈禧的牙碎了好幾顆,人也昏了過去。

俗話說:牆倒眾人推。慈禧是個極端強勢的女人,以前她掌握著中國最高權力,人們只能順著她、依著她。現在慈禧失去了權力,誰還願意受她的氣,這次皇室開銷由一百萬兩減為十萬兩,身邊的人都恨她,這時候更是沒人維護她了。

接下來的事情就順利了,一群義軍衝了過來,扒下慈禧的外衣,又查抄了慈禧的行宮。慈禧身邊的人一看這形勢,都樹倒猢猻散,全跑了。光緒皇帝一直被慈禧壓著,也很恨她,這次因為慈禧罵街,自己的開銷從一百萬兩白銀減為十萬兩,對慈禧更加不滿。所以慈禧遭罪,光緒覺得她是罪有應得,也不想搭理她,只是礙於情面,每日給她送兩碗冷飯,應付了事。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掌握了國家權力之後,恭親王修定了對外國策。其實也沒什麼好選擇的,除了德國,其他列強都只想來中國搶東西,而德國是賣東西,兩下一比較,當然覺得德國好。而且這次中法戰爭中,德國的武器確實派上了大用場。另外,別的列強在中國賣的產品對中國本土產品衝擊很大(例如:洋布),而德國賣的產品卻是中國急需甚至是渴求的(比如:機床)。由於這次中法戰爭中,德國站在中國一邊(德國本來跟法國就是死敵),中國民間對德國的接受度也比較高。所以,恭親王奕訢選擇了親德的對外政策。

現在看來,小克虜伯的中國之行,收穫巨大。現在中國向德國進口大量機床、武器。由於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失敗,所以國庫並不充裕。給不出現錢,只能用礦產抵錢。中國的有鎢礦、錳礦、釩鈦礦、鎳礦,這些德國都沒有。於是兩國聯合開採,德國負責勘探和提供技術裝備,中國負責開採和運輸(到海港)

要開採礦石,必須用到礦山機械,克虜伯的工程機械裝置廠收到大量來自中國的訂單,工程建設公司也派出專業人員幫助中國礦山建設。礦石開採出來後,要運到碼頭,需要鐵路和輪船,克虜伯的鋼鐵廠生產的鋼軌也源源不斷髮往中國。兩國之間大幅增長的貿易,還帶動了海執行業,造船的訂單和碼頭機械的訂單源源不斷的傳到造船廠、工程機械裝置廠。

造船廠的訂單真是接到爆滿,小克虜伯的造船廠每年都在擴建,但還是跟不上訂單增長的速度。美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全世界第一,也帶動了船執行業的高速發展,小克虜伯在美國的造船廠,產能一直接近飽和狀態。現在又要承接中國和德國的訂單(中國與德國之間的貿易大幅增長),就有點兒應接不暇了。克虜伯造船廠的管理法寶:統籌法、模組組裝、專案經理制,讓小克虜伯的造船廠有著世界第一的生產效率,號稱萬噸級貨輪“百日交船”。但即使這樣,也要三班輪到,日夜不息,才能滿足交付。中德之間不光是商業船舶的訂單大幅增長,小克虜伯的造船廠還承接了來自中國的軍艦訂單。

這次中法戰爭,法國軍艦可沒少建功,平馬尾、下基隆、佔塘沽,哪一樣都是靠著海軍打出來的。這年代一個國家,沒有海防在世界上混不下去。中國不光從德國訂購了大量軍艦,還購置了很多岸防炮。這次戰爭中,法軍的後裝線膛炮給清軍留下了深刻印象,戰後很多中國軍方代表,都要求購置後裝線膛炮。

所謂後裝炮,就是從炮尾裝填炮彈,這比從炮口裝填炮彈的前裝炮要快。中國大部分岸防炮還是炮口裝填炮彈的前裝滑膛炮,使用的炮彈是個實心金屬圓球,用動能去砸敵方軍艦。而歐洲列強的軍艦上裝備了後裝線膛炮,可以發射爆破榴彈,對敵方殺傷極大。落後就要捱打,中國裝備大量換裝後裝線膛炮,以防禦敵寇。

不過即使是後裝炮,也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速射炮。世界上公認的第一種完全體速射炮是法國M1897&nm野戰炮,也就是大名鼎鼎的“75小姐”。早期的火炮是沒有後坐裝置的,射擊時火炮會向後退,需要炮手把火炮推回原位、重新瞄準,才能進行第二次射擊。這就太慢了!

史實上:1879年德國人豪森內發明註冊了世界上第一個液壓駐退復進裝置,利用液壓缸內的壓縮空氣和緩衝塞,吸收火炮後坐能量並使炮管回覆原位。當時的德國陸軍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認為這個專利沒有價值,因此拒絕採用。到了1894年,法國人莫阿從豪森內手上買來了這個專利,並率先將其用在了陸軍野戰炮上。後來德國人在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見到法軍的75mm速射炮每分鐘能發射二十次,大為震驚,這才又回頭引進液壓駐退復進裝置。

小克虜伯當然不會放任德國人才流向他國,直接把豪森內僱傭了下來,專門實驗和完善自己的發明,而且把液壓駐退復進裝置裝配到克虜伯生產的大炮上,並在全世界範圍內註冊專利,這在將來會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豪森內在德國賣不動自己的發明,不等於克虜伯賣不動。軍方高層常年採購克虜伯家的軍火,大家互相之間非常熟悉,當克虜伯演示了一場火炮射速比賽後,軍方高層立即要求全面換裝帶液壓駐退復進裝置的速射炮。

以速射炮劃時代的射速,再加上中國與德國的關係,小克虜伯相信:繼這次換裝後裝線膛炮後,不久的將來中國還會再次換裝帶液壓駐退復進裝置的速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