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

唐姍姍一出縣政府大院,立即向江心月彙報“戰績”。唐姍姍這邊喜滋滋地心情美妙,江心月卻風輕雲淡憂心忡忡。唐姍姍這次運氣好撞見谷書記了,問題得以順利解決,要是不撞見谷書記,怎麼辦?童心中心校的問題解決了,其它學校有沒類似問題?他們怎麼解決?

想到這些問題,她就揪心。問題的根源就一個字:窮。

待唐姍姍彙報完,她叮囑她一定要勘察仔細,預算一定要足額足量,該修補的地方全部修補到位,爭取一次性將所有問題解決掉,免得以後有了問題又難以解決。

江心月忙中出亂,忘了交待唐姍姍在文末請求縣財政直接將錢撥付給童心中心校,這為後面到教育局討錢埋下了隱患。

總算解決了一件煩心事。但她手上又有新的煩心事正煩著她。

縣鄉村振興局通知,鹽井溝村安排3人到省委幹部學院集中“充電”,

以培養新時代新型農民。還說是特別照顧示範村,特意增加了2個名額。

江心月接到通知,心想,這是個好機會,趁此讓他們出去開開眼界,解放解放冥頑不化的老農思想。但,到底派誰去呢?思來想去,她覺得還是派人年輕、有知識有文化、接受能力強的去才對,回來後才好帶領大家甩開膀子幹。

她首先想到江小川。他是村委副書記,又是黨員,目前積極性不高,出去學習正好給他鼓鼓勁兒。可一通知江小川,李虹卻說家裡正掰苞谷,哪裡走得開?

又通知李靜芬,李靜芬說家裡除了農活,還要照顧孩子。

問來問去,都不願去。

他們之所以對這種培訓不感興趣,說到底,就是對現代農業無知。無知不打緊,還不願學,根深蒂固的固步自封小農意識,致使他們不求變不求新。

咬著筆頭糾結了好一陣,江心月決定讓江小川帶隊,帶領李德福、楊纓去參加培訓。江小川支支吾吾時,她生氣地質問道:“往年你不在家,苞谷沒掰回來嗎?今年又沒增加面積,怎麼就掰不回來了?”

江小川想想是這個理。加之當了村委副書記後,他也時刻關注農業農村發展,覺得廣闊農村應有發展空間。

一番思想搏弈後,他決定接受村委會安排,帶隊到省城學習。

江小川外出闖蕩過,對眼下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他深有體會,但對於李德福來說就不一樣了。自從生病後,常期在家“躺平”,除了從電視新聞和手機短影片上了解外面世界,他對大城市的繁華和現代化還真沒有切身感受。所以,對村委會安排學習培訓的事,他二話不說就同意了。楊纓則不同,她對培訓興趣索然。加之不懂農業,她對土地根本沒有感情。

到了成都,李德福覺得眼界大開。嶄新亮麗的城市,高科技聚居的高新區,蓄勢待發的天府新區,到處流光溢彩,現代氣息濃厚。新中國日新月異,這是常居鹽井溝村或者從電視和手機上完全無法感知的快速發展。看來,多出來走走、看看,思想就能同社會、同時代接軌。

接下來的幾天培訓,更是讓江小川、李德福靈魂受到震動。特別是廣漢市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和崇州市的家庭農場讓江小川和李德福深受啟發。

看完現場,兩人不由自主地就討論起鹽井溝村的產業發展來。

“你注意到沒,農業廳的領導反覆說,國家提出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種業發展戰略,要求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端牢中國自己的飯碗這話?我覺得這裡面大有文章可為。”江小川對李德福說道。

“聽到了。新聞聯播上不也這樣講嗎?這裡面有什麼文章可做嗎?”李德福自認腦瓜子沒江小川轉得快。

“想想啊,我們農民種的種子都是從外面購買的。而我們購買的種子肯定也是農民培育的。”

“不是農民培育的,是科學家培育的。”李德福糾正道。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農民在稻田裡種種子。是不是這樣?”

“你的意思,我們專門來發展種子業?”李德福驚訝地看著江小川,一句話總結到。

“對。把我們鹽井溝村打造成種業基地。”江小川為自己的大膽想法嚇了一跳。

“三無啊,兄弟。無門路無技術無資源,怎麼搞?”

“先想到這裡。這是我開會時突然靈感乍現想到的,回去跟江書記合計合計再說,她是農業專家,她的資訊比我們廣。”

兩人都為想到這個新點子興奮不已。如果他們知道江心月早想到這事了,不知道他們還會不會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