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肆中,有知道劉皇叔是何人的,便向著眾人講解著劉備的履歷。
“劉皇叔居然如此仁義,咱們大家夥兒也可以安心啦!”聽過有關劉皇叔的經歷之後,不少商旅便安心了。劉皇叔既然是仁義之君,想來他麾下的將士也不是殘暴之軍吧?
如此,城破之後,他們這些滯留在漢中城的商旅,也就不用擔心被亂兵給禍禍了。
劉皇叔倒底如何仁義?
北海酒孔融,劉皇叔仁不仁義?
徐州救陶謙,並三辭徐州,劉皇叔仁不仁義?
還有,如今在上庸等地安置流民,劉皇叔仁不仁義?
知道了這些事蹟之後,眾商旅無不讚一聲“劉皇叔仁義”的。
這人剛剛說完,卻只聽人群中一人嗤笑道:“劉備仁義又如何,難道咱們的漢中太守就不仁義了?張太守對我漢中軍民百姓的恩義,爾等難道就忘了不成?!”
一般情況下,商旅們在談論某位諸侯是,都會用上敬稱。最起碼也得稱呼其字,鮮少有直呼其名的。這人卻是直呼劉備之名,言語已經算得上不敬了。
旁邊一桌上,有幾人忍不住就向動手,教訓此人,卻被為首一人給拉扯住:
“咱們還有重要任務,不得輕舉妄動!”
這時,只聽一位荊襄籍口音的商旅反駁道:“誠如這位兄臺所言,張太守或許也很仁義。但張太守的仁義,卻是對漢中的子民百姓的,可咱們這群人有多少是漢中百姓?”
“咱們都是商人,不是這漢中郡的子民!”
“張太守若真是仁義,這時就該放了咱們這群商旅出城,不用在城內耽擱了貨物,不用在城內空耗錢財。反正城外的劉皇叔仁義,多半不會為難咱們。”
這位荊襄籍商旅的反駁,一時間贏得了眾人的贊同附和。
他們這些商旅走南闖北,知道張魯對漢中子民確實不錯,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軍民的效忠。當然,這份仁義也是有限的,反正他們這些商旅是沒有感受到的。
荊襄籍商旅反駁完,眾多商旅中又有一人接茬道:
“如今,劉皇叔五萬大軍圍城,這漢中城內也有三萬大軍,而張太守卻只在城內守著,卻不見他出城決戰的。如此下去,什麼時候是個頭?”
“張太守手中有糧食,咱們卻都是商旅,吃飯都是要花錢買的!”
“再者說,長期這麼耗下去,城內的糧食也是有限的。而城外劉皇叔的大軍,據說有劉荊州無限供應糧草輜重,完全可以耗到咱們漢中城缺糧。”
“到了那時,咱們只怕有錢也買不到糧食的吧?”
“如此,咱們豈不是要餓死在城中?”
“所以說,甭管是誰佔據漢中城,只要能開啟城門,放我等出城就行!”
這位商旅的話,瞬間也獲得了眾人的贊同。
誠如此人所說,劉皇叔若真是圍而不攻,待到漢中城內的糧草耗盡,最先撐不住的必然是他們這些商旅。漢中太守張魯或許仁義,但生死存亡之時,怎麼可能給他們這些商旅發糧食?
……
日落西山之前,酒肆中的商旅們終究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