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初學者宋應星編纂的《天工開物》記載,曬鹽法,源自於後世的山東無隸縣碣石山附近的鹽民。至於說這種製鹽之法起源於哪個時代,具體就不可考了,或許是明初,也或許是宋代,但絕逼不可能是隋唐以前。
諸葛亮現在拿出來的,就是這後世的曬鹽之法。
曬鹽,只要知道原理,就很簡單的。
在合適的海邊,建造幾個池子,就可以建立鹽場了。
至於什麼地方合適建立曬鹽場?
凡是能夠煮鹽的海邊,幾乎都能建立曬鹽場,只要附近的海水不是渾濁的就行。
等這些池子建好以後,前面的一排池子灌滿海水,依靠自然風力和陽光的蒸發,只要不是雨雪之季節,三五天的時間,這些池子中的海水就成了飽和的食鹽溶液。
然後,將這些飽和食鹽溶液引流到第二排池子中。
這個時候,第一排的蒸發池,可以繼續引進海水進行蒸發了。
這第二排池子就是結晶池了。
在結晶池中,飽和食鹽溶液繼續蒸發,慢慢就會析出食鹽結晶來。
這些食鹽結晶,按照後世的說法就是粗鹽,還需要粉碎成細小的顆粒,以及新增碘。但是這個時代,就是粗鹽百姓都沒得吃呢,諸葛亮也無法要求碘鹽了。
當結晶池中的食鹽結晶堆積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進行收集這些粗鹽了,並將這些粗鹽轉移到其他地方曬乾。畢竟,這些食鹽結晶還含有水分,需要繼續去處其中水分才成。
結晶池中海水其實不用曬乾的。
因為海水中還含有其他有毒物質,譬如氯化鎂等等。
當然了,氯化鎂也是鹽,與食鹽的口味差不多,只不過有毒而已。這個時代的煮鹽,獲得食鹽中自然也含有氯化鎂,但是,對於廣大缺少食鹽的民眾來說,其實並不算什麼。
但是曬鹽法,能夠去除海水中的這些有毒物質。
結晶池中的海水,析出一定量的食鹽結晶之後,剩餘的海水直接排掉,讓之迴歸大海即可。
曬鹽,海水中最先析出的就是氯化鈉,也就是食鹽,其次才是氯化鎂等有毒物質。
只要在食鹽為完全結晶析出之前,排掉剩餘的海水溶液,那麼食鹽中含有氯化鎂等有毒物質的機率就極低了。
至於其中的度該怎麼把握,後世的資料在這個時代並不通用,卻可以慢慢食鹽出來。
諸葛亮不知道後世的曬鹽流程,但是這個原理他還是知道的。話說,後世只要是學了初中化學的,貌似就不可能不知道如何曬鹽的吧?
……
知道了曬鹽法的基本原理,孫權很振奮。
以孫權的聰明才智,瞬間就能盤算出,曬鹽比煮鹽更有效率。
煮鹽,一個鹽工一天能煮出幾斤鹽?然而曬鹽,一畝鹽場只需三五名鹽工,再有三五天的風和日麗,就能曬出幾百斤鹽來!這效率比煮鹽強多了,而且還不需要柴薪的說。
至於說天氣問題?
一年中只要有一半的時間是晴天,他孫權就能賺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