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造殺孽什麼的,這都是扯淡的藉口。
諸葛亮更在意的是,少殺傷一些蜀軍士兵。
接下來就要反攻川蜀了,一旦奪取了川蜀,川蜀的軍民人等就成了劉皇叔的治下之民眾,現在對蜀軍殺傷太多的話,這豈不就是在提前減少將來治下的人口?
再者說了,對蜀軍殺傷太多,川蜀必有民怨,這不利於劉皇叔將來統治川蜀。
要知道,每一個蜀軍將士背後,可就是一戶人家呢!
所以說,能夠少一點殺傷的情況下,諸葛亮對蜀軍自會盡量少一點殺傷。
當然了,戰陣之上的殺傷,那就在所難免了。
這也是諸葛亮在儘量避免的,與蜀軍正大規模決戰的原因之一。
午時剛過,漢中城外,護城河被填得差不多了,潮水般的蜀軍緩緩退去,開始進餐歇息,進行著大戰之前的的最後休整。大戰一觸即發,氣氛空前緊張。
一個時辰後,攻城戰正式開始。
最先出動的,卻是蜀軍的弓箭手。
話說,攻城戰,最先出動的應該是投石車,唯有打量的投石車,才能壓制城牆上的弓箭手,也能轟擊城牆上的各處垛口。但是,奈何蜀軍的投石機,遠不及漢中軍的投石機精糧。有了葭萌關的經驗教訓之後,吳懿也不在讓投石機上前丟人現眼了。
好在,有著塔盾守護的弓箭手,照樣能給城牆的漢中軍以壓制。
城東,蜀軍五千弓箭手,分成上百個小方陣,在盾兵的護衛下挺進到漢中城一百五十步左近。然後,盾兵們架好盾塔,弓箭手們則在盾塔的縫隙裡,開始向城牆上拋射著箭雨。
其實,弓箭手本應該集中在一處,才能形成最大威懾和殺傷力。
但是,葭萌關下,蜀軍先鋒的那場教訓,同樣讓吳懿不敢將弓箭手集中在一處使用!
現在,弓箭手雖然分散了,卻多少還能對城牆上的漢中軍形成壓制不是?
蜀軍弓箭手開始拋射箭雨壓制了,接著,便是一架架雲梯,在潮水般的蜀軍將士肩扛手推之下,向漢中城的城牆湧過去。
……
雲梯,其實主要有兩種形態。
其一,就是一個長長的梯子,隨便砍伐一些樹木或者高竹,都能很簡單的製作出來。在春秋之前,這種雲梯是戰場上最主要的攻城用具。即便是現在,攻城的過程中,同樣少不了這種雲梯的身影。特別是,這種雲梯製造簡單,能夠就地取材,根本就不需要隨軍攜帶。
當然了,這種雲梯是最不安全的,很容易就被城牆上的守軍給推翻,或者砸毀。
第二種雲梯,則是春秋時期的魯班發明的,又叫做雲梯車。
這種雲梯,基本都是車輛結構,下面是一輛六輪或者八輪的木車,木車上配有防盾、絞車。然後木車的前端高高支架著兩個柱子,在這兩個柱子上,則是一架長梯子,梯子上則配有掛鉤。
防盾,是防護城牆上的箭雨或者金汁之類的。
絞車則是用來延伸梯子的高度。
畢竟,城牆有高有矮,這種帶車的雲梯就能隨時隨地的調整雲梯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