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目相對,一路火花帶閃電。
「洗乾淨點。」
江洋道。
陳嵐捏了捏他的鼻子,隨後上樓了。
江洋晃了晃酒杯,看著陳嵐窈窕的背影若有所思。
電視機裡播放的內容跟平時不太一樣,類似於新聞一樣。
裡面主持人的長相好像印度人,嘰裡呱啦說著江洋聽不懂的語言。
這才想起來,應該此時收到的節目都是來自那口「大鍋」的功勞。
江洋懶洋洋的靠在沙發上,一邊品嚐著價值百萬的羅曼尼康帝,一邊看著看不懂的電視欄目。
隨手翻了幾個臺,發現收到的電視類別真是五花八門。
世界各地的衛星頻道都有,甚至還有香江的以及臺島的,就是沒有華夏的熱播電視劇。
還珠格格是看不成了。
對於王大海弄的這種「衛星鍋」,江洋腦海裡是有些印象的。
這種產品安裝便捷,成本很低,關鍵是可以接收的衛星頻率非常多。
電視機這種東西最早的時候,都是用「天線」去接收訊號的。
那時候電視機還沒有普及,國家也沒有去弄電視臺和電視塔。
每一個城市只配備了一個「訊號轉載器」。
相當於衛星發射訊號到地方,又地方上轉載解析,然後再進行轉播。
電視機上面的「天線」,也僅僅只
能接收到地方上的一個或者兩個訊號。
也就是說,第一批看電視的人,只能看到當地的一個臺,或者兩個臺。給看什麼,就只能看什麼。
到了後來,隨著購買電視機的人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重點在訊號接收方面做了投資。
電視臺和電視塔以及訊號轉載上面下了不少的功夫,於是就有了線路輸送器。
也就是人們口中說的「有線電視」。
由訊號塔接收,過濾,篩選,解析來自衛星的訊號後,把頻率同步到當地的電視塔,然後由電視線路的方式輸送到各家各戶的電視機裡,這樣的訊號不僅穩定,而且質量也非常過關。
只是消費者除了要購買電視機以外,想要收看更多的欄目,還需要每月繳納一定的「電視費」。
對於老百姓而言,能省錢自然是不願意花錢的。
王大海的這種「衛星鍋」,就是在這種大時代的背景下孕育而生。
不得不說,王大海是個做生意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