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沒有想過在如此快速的時代發展下,30年後的房產已經不再適合他的子孫居住了。
於是,他的兒子在婚姻需求的迫使下,摒棄了父母留下的筒子樓,不得不選擇更加先進的電梯房或者學區房。
下一代掏空上一代的積蓄,為了償還貸款一天也不敢懈怠自己社會中低層的「勞務」工作。
週而復始。
為了更好的讓這些年輕人步入這種頂層設計,他們會和管理者、資本家以及銀行進行協作,從而達到共贏。
同樣應用了卜克思主義提到的鸕鷀飼養法則。
「不能把它們喂的太飽。」
這種法則適用於所有的管理者。
在這種適用於所有管理者的法則前提下,他們一拍即合。
確實是共贏。
年輕人每個月工資3000元,貸款要還1500元,剩下的1500元剛剛可以滿足他們的溫飽線。
在這種狀態下,他們的思維只會圍繞著如何讓自己每個月多賺500或1000塊而發愁,而憧憬,對於那些所謂更高層的東西,根本是無暇問津,甚至會淪為他們的笑柄。
事實也是如此。
當今之華夏,當一個年輕人提到「夢想」二字時,得到的不是羨慕和崇拜,而是一種鄙夷的目光。
這種不算是病態的病態,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之常態。
而這種常態,恰恰就是塞恩所要的狀態。
當然,也有年輕人在某個夜晚突然
意識到了某些問題,想要嘗試反抗,想要實現跨越階層的理想。.
但塞恩作為一個頂級設計者,自然是考慮到了這一點。
「大大降低他們想要實現階層跨越的機率。」
「提高他們的風險。」
「降低他們的容錯率。」
「讓他們無法,也不敢嘗試跨出舒適圈。」
這種設計的做法就是,用足夠大的人生破壞指數,來壓制他們想要跨出舒適圈的念頭。
例如:信用。
一個年輕人在每個月拿到3000元工資而不滿,想要從這種圈子跳出來自主創業的時候,突然間發現如果自己失敗了,其風險不僅僅會影響到自己,甚至會影響到自己的子孫後代時,那麼80%的年輕人都會選擇望而卻步,甚至是放棄。
冒險失敗的後果越嚴重,那麼想要從舒適圈跳出來的年輕人就會越少。
事實證明,這種頂層設計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早就實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