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典的交響樂,到現代的流行歌舞,從各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到極具特色的現代音樂.....
都需要有代表性的作品拿出來演奏。
每一位參演者,無形之中,代表的都是各自國家的形象。
這壓力能不大?
況且,雖然說是和平,交流。
但誰還沒個攀比心呢?
尤其是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突出一個好勝與不服。
李少傑覺得,自己必須要把其他節目都幹碎。
當然,火藥味肯定是沒那麼強的。
也不是什麼急頭白臉互相掐脖子釦眼珠子的競爭。
倒也不至於如臨大敵。
時間慢慢度過,李少傑也開始提前做著準備。
這種等級的演出,會有很嚴格的稽核,以及非常瑣碎的要求事項。
到時候肯定還是要進行調整的。
而如果節目需要有其他參演人員,也需要提早告知。
這類表演吧,真不適合時間太長的作品。
就算是古典,最好也要以選段或者小品的形式展現。
整場演出可能也就一小時前後。
就這時間,別說展現一整套四個樂章齊全的交響曲,就算是展示一個完整樂章都不存在的。
時間一定要壓縮在48分鐘的區間以內!
真·只給我一首歌的時間。
.....
李少傑這邊準備著,而另一邊也在準備著。
或許很多人覺得,音樂家.......或者說藝術家這玩意吧,死了的比活著的值錢。
.......藝術應該需要生命與死亡來昇華的吧。
網上其實也有很多人是這麼想的。
比如......藝術家太超前,所以當代人不懂,後輩才驚為天人云雲.......
但其實還真不一定。
有些強悍的藝術家,活著的時候人氣更勐。
懷才不遇,後世才發現的例子確實不少,但其實當代就很有人氣,死後人氣長存的藝術家才佔據大部分。
很顯然,李少傑屬於是後者了。
在給李少傑頒獎,以及相應的準備之時,即使是國際音樂委員會,也要十分的慎重。
一來,是這人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這不僅僅只是人氣方面,更重要的是落實到音樂教育,音樂行業內部之上的影響力。
例如學術影響力等等等。
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