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非得讓雕刻家失業不可嗎?
幸好鄧立松沒過來,否則這會兒怕是跑拍攝現場開始交流雕刻經驗了。
謝保民把冬瓜盅上的圖案雕刻好,又在蓋子上雕刻了一圈祥雲圖案做裝飾,整個炫技過程才算是告一段落。
接著,他起鍋燒水,水開時把冬瓜盅和冬瓜蓋放進鍋裡,用熱水進行焯燙。
做這一步時,還不忘提醒林旭:
“冬瓜有一股生味,焯燙一下再做湯,生味兒就會轉化為鮮甜的口感,所以要想冬瓜盅好吃,焯燙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高大爺補充道:
“冬瓜上雕刻花紋要注意,別太深,要把握不住就等焯燙結束了再雕刻,那樣更清晰,更顯眼。”
林旭點點頭,表示記住了。
冬瓜盅焯燙兩三分鐘後,從鍋裡撈出來,直接投入到冰水中投涼,之所以用冰水,是防止冬瓜過熱而爛掉。
趁著給冬瓜投涼的功夫,謝保民開始給食材改刀。
鴨肉脫骨,切成小丁備用,用水澱粉醃製一下,放進開水中焯燙到斷生。
接著把火腿、春筍等食材同樣切成小丁,同海米一起放進鍋裡焯燙一下。
把冬瓜從冷水中撈出來,控幹水分,擺在一個瓦盆裡,然後將準備好的食材倒進去,再加入高湯,放入冰糖,調入胡椒粉和黃酒,放進蒸櫃裡開始蒸制。
高大爺說道:
“冬瓜盅這種美食其實挺家常的,用的料也沒什麼嚴格的規定,雞肉、鴨肉、排骨、牛蛙、鮮蝦、螃蟹等等都可以,想怎麼搭配就怎麼搭配,做法也能先炒再燉,最後倒進冬瓜盅裡蒸,也可以像現在這樣,不對食材進行煸炒,最大限度的降低湯品中的油花。”
這種美食的做法沒有什麼嚴格規定,屬於想怎麼擺置就怎麼擺置的範疇,反正最終就是把各種食材和湯倒進冬瓜裡蒸制,只要這個流程正確,做出來的冬瓜盅就不會太難吃了。
林旭認真聽著師父的講解,對這道美食有了新的認識。
在謝保民把冬瓜盅連帶冬瓜蓋全放進蒸櫃裡後,他好奇的問道:
“這道菜中,是不是不能放滋補類的食材啊?”
謝保民一聽頓時樂了:
“師弟觀察得夠仔細啊,這道湯是清熱去火解油膩的,要是放滋補類食材,比如枸杞黃芪,或者羊肉之類的,那樣就大錯特錯了,不僅不會起作用,反而還會起反作用。”
果然多觀察就能學到東西。
冬瓜盅不能蒸太久,十五到二十分鐘就行,不能超過半小時,否則冬瓜容易漏湯。
尤其是表面雕刻有各種花紋的冬瓜,更是需要謹慎。
等冬瓜盅出鍋時,高大爺拿著一段白蘿蔔遞給林旭:
“雕刻個孔雀腦袋,等會兒給烤鴨擺盤用的。”
說完高大爺去後廚的烤鴨爐前開始做烤鴨,旁邊的攝影師一直跟著拍攝。
孔雀頭?
林旭隨意拿起旁邊的資料照片,才看到當年的國宴上,烤鴨那道菜確實是有孔雀身子做裝飾,而那些片好的烤鴨片,則成了孔雀身上的點綴和裝飾。
這個很好雕刻,先雕刻出底託,然後雕刻出細長的孔雀脖子,最後是腦袋和嘴巴就行。
雕刻腦袋時,正上方要挖出一個小坑,然後把胡蘿蔔雕刻成扇子的造型反插上去,就成了孔雀的冠。
沒多久,冬瓜盅做好,謝保民捧著瓦盆從蒸櫃裡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