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將會兵敗於韓信之手,繼而被迫降秦後,項羽就怎麼看韓信都不順眼。
“秦二能掌控韓信的動向,必然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去駕馭其他的將領,”項梁叮囑項羽:“若是到了秦二麾下,你不能再這樣言無避忌。”
項羽雖莽,卻並非缺智少謀:“叔父,秦二認為臣子都有反意,就不會因為私下的言語而處置我。”
秦二知道他有機會就會反她,卻選擇招降而不是殺了他以絕後患。
足見秦二的自信。
最終他被秦二封王,而不是再反大秦——秦二真就沒給他造反的機會。
………
大秦的將領們並不在乎生死被帝王所控制。
始皇帝想要殺哪個將軍,難道有人敢不去赴死嗎?
“境外蜚鳥多矣!”
蒙恬等人在乎的反而是這一點。
巴蜀南越未歸,秦二的目光就已然投向大秦之外!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無數將軍的宿命。
但始皇帝沒有這麼做,而大秦將來的二世,也不會這麼做!
身為秦將,這是何等大幸!
更別說開疆拓土能帶來的無盡軍功!
即便軍功爵制有改,但是改不是廢,古往今來,可有將士獲得軍功卻不去賞賜的明君?
秦二治下,可是有九人封王!
………
秦二“相人”竟如此精準!
陳平的疑惑迎刃而解,理解了韓信為何做出如此多的“迷惑行為”。
“幼稚……果然是幼稚!”
只有孩子才會分不清輕重緩急,只看得到眼前的玩物卻不管將來的後果。
擅自離軍咸陽請封,這是幼童討要玩物。
不給封賞就要怨恨君王,此為大人許諾卻不及時應諾,幼童就會惱怒。
不反不告,孩童不與同伴頑劣,也不向大人告發,豈非人之常情?
“大趣也。”
………
正如嬴雲曼預料的那樣,看到僅對他一人的信任,韓信本就沒多少底氣的慍怒一掃而空。
君王待他以誠,他韓信怎麼會反?
韓信甚至認為青玉案的存在是針對其他“有機會就反”的將領,他不過是不慎被人牽扯其中。
但秦二明辨是非,他無意造反,秦二便幫他隱瞞。
【作為造反屆的扛把子,秦二完全是在以己度人吧——有機會要反,沒機會創造機會也要反!】
【所以秦二從不教育臣民不要反,而是採取各種手段讓他們不能反。】
【嘶,我怎麼感覺這是漫星能成官配的根源?】
【只有兵仙不會反,所以只有兵仙能成為她的帝夫?】
【雖然很有道理,但秦二和兵仙在一起的契機,經史學家考證,那完全就是場烏龍哈哈哈哈哈哈。】
【也不能完全說是烏龍,要不是對彼此有好感,又怎麼會將錯就錯?】
【細說細說,我看劇來的,想嗑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