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千秋去錢湯,除了換洗衣服外,什麼都沒帶。
因為她媽媽在錢湯工作,她們母女的洗浴用品、毛巾等常備在一個儲物櫃裡,並不需要每次帶進帶出——對於每次只能去錢湯洗澡,林千秋還算適應。相比之下,公寓租客們得共用洗手間,這對她來說難接受的多。
提著一隻防水手袋,裡面裝著換洗衣物,林千秋輕車熟路地走到了名叫‘梅之湯’的錢湯。這年頭很多老房子都沒有能洗澡的地方,供居民洗澡的錢湯遍地都是,老城區尤其如此,‘梅之湯’也只是林千秋家附近三家錢湯之一。
林千秋到的時候,錢湯人還比較少(這也是她選擇比較早來的原因,提前錯開高峰更自在,水也更乾淨)。她掀開寫著大大日文‘湯’字的布簾,一邊脫鞋,一邊和媽媽打了個招呼,然後就自覺到‘番臺’處付費。
說實話,這年頭的日本錢湯,或者說澡堂子,如果不是從小習慣了,還真的挺容易讓人難為情的。主要是番臺這邊——這是一個可供一個人跪坐的高臺,或者說特殊的櫃檯,一般老闆會坐在上面收費,顧客要付費時都得抬著手。
這看起來沒問題?然而番臺就位於更衣室!
顧客進入錢湯後換鞋,就會走到這個位於中間的‘番臺’付錢,再往內的空間由一長排的儲物櫃一分為二,一邊是男更衣室,另一邊是女更衣室。也就是說,跪坐在番臺上收費的人,可以看到顧客在這裡脫衣、穿衣!
這樣的設計,林千秋上輩子在一部老日劇裡見過。但電視劇裡見過,和現實裡見到,衝擊感完全不同。
林千秋能夠理解,之所以江戶時代起錢湯就有這個設計,大概是因為這樣收費方便,讓一個人就能看住男湯、女湯兩邊。另外,居高臨下、一切盡收眼底的設計下,即使人很多,也不會讓沒付錢的人輕易混進去。
但番臺上是個老闆娘也就算了,如果是老闆的,她是絕對沒有勇氣去繳費脫衣的。即使每當老闆在番臺上時,他一般只看男更衣室那邊,眼睛不會亂瞟(其他人能夠安然地脫衣穿衣,大概是習慣成自然,保持了類似面對醫生的心態)。
還好,大概是考慮到了客人可能的不自在,多數時候都是老闆娘在番臺上(有時還是老闆娘上高中的女兒),只有極少數時候才是老闆在上頭頂班。而這種時候只要稍等一會兒,等換班了就能去交錢洗澡了。
林千秋去付錢的時候,看了一眼番臺背後的收費標準,那是用漢字寫的‘小人 6歲未滿(學齡前兒童) 30円/中人 12歲未滿(小學生) 80円/大人 12歲及以上 220円’。
按照這個價格,她過來洗一次澡得花220円。不過實際上她只用80円,這也算是一種員工家屬優待吧。
林美惠在這裡工作,她洗澡什麼的都是不用花錢的,林千秋和哥哥林健太郎過來雖然要花錢,但可以用兒童價。對此,他們很感激,也很識趣,每次儘量選人少的時候來,這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以後就只有林千秋一個人享受這個員工家屬優待了,林健太郎已經離家出走了——林千秋有一種預感,這次哥哥的離家出走並不是隨便的,即使那看起來完全是一時衝動。
夏天的衣服都很單薄簡單,林千秋儘量快速自然地在更衣室脫掉。將乾淨的衣服和換下來的衣服一起塞進儲物櫃同時,拿出了存放在這兒的毛巾和洗浴用品。然後就直接走進了女湯,在門口草綠色塑膠防滑地墊右邊,取了一個粉色的塑膠凳和一個檸檬黃的小水桶。
凳子和水桶也是洗澡的必需之物,林千秋帶著它們走到了澡堂右邊靠牆的沖洗區,這裡是一長排的沖洗噴頭。來錢湯洗澡的話,都得先在沖洗區洗乾淨,然後才能去泡湯。嗯,在家泡澡也是一樣的,所以一浴缸的水一家人用也不髒。
粉色塑膠凳擺在一個噴頭下,林千秋將毛巾搭在噴頭上方,又將洗浴用品擺在了噴頭下的臺子上——一排噴頭下,就是一長條低低的臺子,貼著淡藍色的瓷磚,放東西很方便。
檸檬黃小水桶也放在了腳邊,就在淡藍色瓷磚臺子下,還有一個熱水龍頭。這個小水桶更多是當水瓢使用的,方便接水沖洗(澡堂裡的蓮蓬噴頭,除了桑拿房旁邊那個供站立沖洗用的那個,都是固定的,沖洗的時候就不夠靈活)。
準備工作做完了,林千秋這才洗頭洗澡。
而等到身上的泡沫都衝淋乾淨了、放回了凳子和水桶,毛巾和洗浴用品也暫時存放在了挨著的架子上,林千秋才終於正式泡澡。上輩子的林千秋對泡澡沒什麼想法,但這輩子十幾年也養成了東瀛人對泡澡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