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上書》中提出了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以發展工農業生產,使工商業擺脫封建束縛;改良教育制度和選拔人才的制度,使國家達到獨立富強的目的。先生說:“竊嘗探維歐美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徑,治國之大本也。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於此四者,徒為堅船利炮之是務,是捨本而圖末也。”先生把養民放在首位,先養後教。他說:“農為我中國自古之大政,故天子有親耕之典,以勸萬民。“農政之興,尤為今日之急務”,“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不養民胡以主國?”……
先生也強調了教育的重要,他道:“今中國之大患,固患於能行之人少,而尤患於不知之人多。”“(今)雖首在陶冶人才,而舉國並興學校,非十年無以致其功;時勢之危急,恐不能少須。”不興教育,國人的素質低下,那種固步自封、愚昧保守的惡習就無法改變,國家的進步、發展就無從談起。
先生說,如果清政府採納這些主張,“以中國之人民財力,而能步式泰西,參行新法,其時不過二十年,必能駕歐洲而上之”。
張鈞衡感嘆道:先生高瞻遠矚,深謀遠慮。聽君一番話,勝讀十年書啊。
劉安江也感嘆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富才能民強。落後,就會捱打;窮,就會被欺負。
湯壽潛笑道:是啊,問題是民眾共識,有待於喚醒。在座的乃都是有識之士,我們雖無力挽狂瀾之力,也無孫先生大無畏之謀之魄。做好我們自己之事,發展經濟,促使國家繁榮,也是救國之義。
劉安江道:我倒有個想法,南潯如此之富有,唯獨有文化之士尚少,不如搞一學堂,以提高民眾之素質。
湯壽潛道:教育乃是提升國民素質的基礎,實現社會公平的起點。是一偉大之舉。問題是所需資金從何而來?
劉安江笑道:資金湯兄不必操心,我個人可以承擔一部分,再說南潯鎮紳不計其數,我相信他們都會支援。
龐萊臣、周慶雲、蔣汝藻、張鈞衡都紛紛表示:是啊,資金應該沒有問題,我們都可以盡力而為,這點事在南潯乃是小菜一碟。
湯壽潛笑道:資金不成問題,那就好辦了。
劉安江又道:家境貧寒者,乃可免費入學。優者獎勵,以資鼓勵。接著又道:教學的根本是師資,我們可以聘請一些文人,再說湯兄暫無去處,就在此地暫住,全面負責學校之事,講講課。
龐萊臣、周慶雲、蔣汝藻、張鈞衡都紛紛表示:這是良策。就是把湯兄大材小用,有點虧待了他。
湯壽潛笑道:哎,這是什麼話,既然各位信任我湯某,那我也義不容辭。
劉安江道:湯兄儘管放開手腳,所需資金只要和我說就是了。
......
不久,潯溪書院正式成立,由湯壽潛任院長。家境貧寒者,乃可免費入學。優者還獎勵,以資鼓勵,在南潯引起很大轟動。湯壽潛還主講,並授經史、時務、策論等,後又增添了數學、物理等課程。
......
後來劉安江在積穀倉內又建立孺嫠小學,為一所正規的私立初級小學,供孤苦兒童免費入學。他在劉氏義莊置莊田,設家塾,供本族貧寒子弟免費入學。又從義莊收益中提成作為興學經費,制訂了切實的興學辦法:
凡在義莊所設兩等小學就讀的,其學膳費家庭負擔確實困難的全免。有願人其它學校讀書無力負擔者,凡人初小每年支錢12千文,高小16千文,中學40千文。
凡高等小學畢業送考外地中學的支錢2千文;中學畢業送考高等學堂的支錢10千文;省校畢業送考京師大學堂的支錢30千文;官費出洋留學,去東洋的支錢40千文,去西洋的加倍支付。凡留學回國,進京應試的支錢40千文;送考海陸軍及師範實業的均按比例。
畢業最優等的獎贈12千文,優等、中等10千文;初等實業同。中學堂畢業最優等及優等的20千文,中等15千文;初級師範、中等實業同。高等學堂畢業最優等、優等、中等30千文。大學堂畢業分科列最優等者80千文,優等60千文,中等50千文;選科最優等者60千文,優等、中等50千文;海陸軍及留學畢業赴京考取者,仿上例議贈。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