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投降了後金,幾乎就是御前文官第一人。
皇太極對他言聽計從,在朝諸位的心裡都不大開心,都是兩榜進士出身,你姓洪的做得,咱就做不得?
自古以來流水的天子,鐵打的大臣嘛……
可現在被人當場叫破心思。
尤其是被天子叫破,那麼至少表面上,文官們除了磕頭外沒有第二句話好說。
如果在討價還價,只怕被髮出去當監軍的就不是光時亨一個人。
原本這群文官都看不起皇帝,覺得自己有集團作為依靠,大可以慢慢玩死天子。
孰料,帶頭大哥陳閣老已經死了……
人就是這樣,欺軟怕硬。
此時朝臣心態都是一樣死道友不死貧道。
魏藻德不敢再說話,只是磕頭。
光時亨的命運便由此而定。
“眾卿家可還有異議?”
頓時個個噤若寒蟬。
片刻後,眾大臣齊齊跪倒,口贊曰:“吾皇聖明。”
天子接下來一句話,差點讓文官暈倒。
“王承恩,你現在就擬旨用印!”
朝臣們倒吸一口冷氣,看向皇帝的眼光變得複雜起來。
原本以為只是看光時亨不順眼要敲打折磨一番,現在看聖上所謀甚遠啊!
直接跳過了重臣朝議內閣票擬兩階段,讓司禮監直接起聖旨,隨後下達。
這等於是把原本流程給徹底翻了,內閣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從原本的皇帝諮詢秘書機構,成為了實際上可以制衡皇權的怪物集團,本身是文官所喜聞樂見的,有權才有錢嘛……
並且內閣是集體決策制,較之前朝的丞相制度雖然多了扯皮互毆等內耗因素。
可大家都是讀書人,都講求攘外必先安內,大夥團結起來從皇帝手裡把君權一點一點摳出來,大家均分豈不美哉?
集體決策的另一個優點是,法不責眾,這就更妙了。
大明後期的加速下跌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官集團(當然內部有無數小集團彼此爭鬥)挖了君權的牆角,而皇帝反抗無力只能重用太監,於是閹黨和東林廝殺不休,導致朝政糜爛,這才有了群雄&呃……群賊並起的結果。
現在崇禎帝直接讓司禮監下聖旨,等於是剝奪了內閣最大的權力。
魏藻德們怎麼能不急?
可急有鳥用?
魏閣老,斜眼看向工部尚書李建泰,兩人日常便相厚,算是重要盟友。
不了李尚書眼觀鼻,鼻觀心。
魏閣老有去看刑部馮銓,後者乾脆白眼觀天。
誰都不願意去出頭……
倘若明太祖復活見到朝廷上這番景象,估計忍不住要拍拍朱由檢的肩膀“這才是皇帝的樣子的,當年廢丞相不就是為了,金口玉言獨菜天下麼!之前幾個逆孫是越活越回去!竟然把皇帝大權拱手讓給文官!”
估計魯智深聽了這話也的拍拍老朱肩膀:“論年紀你該叫灑家爺爺,朝廷麼,和落草拍座次差不多,誰拳頭大聽誰的,不服的打死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