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料油的加持下,唐植桐這道西紅柿炒雞蛋的味道也撓撓的。
在京西稻的加持下,哪怕只有一個西紅柿炒蛋,一家人也吃的十分香甜。
就連唐植桐這種不常吃大米的人,都多吃了一碗。
就味道來說,京西稻的味道甩什麼五常大米好幾條街。
別談什麼直鏈澱粉含量,好吃就是好吃,不用看資料,口感騙不了人。
不過唐植桐也理解,國內耕地有限,人口眾多,無論是菜,還是糧,都要以填飽肚子為緊要,其他都是次要的,所以產量低的絕大部分都會被淘汰。
這也是唐植桐打算自己承包土地種紫金箍的原因之一。
“好幾年沒吃到京西稻了,味道真好。”結婚後,小王同學第一次吃多,放下筷子,仍有些意猶未盡。
“你上次吃是什麼時候?”唐植桐揉揉肚子,吃飽的感覺不賴,幸福感十足。
“前幾年吧,那時候我爸還在呢。”小王同學將碗筷遞給鳳珍,這一點跟唐植桐學的,用起小姑子來沒有心理負擔。
“那過陣子咱再吃,我買了十來斤呢。”聽小王同學這麼說,唐植桐也就不再追問了,喪父之痛不是三言兩語能寬解的,倒是美食能管夠。
“好買嗎?我給你錢,你再買點?”小王同學倒沒有悲傷,而是掛念著孃家人。
“費那個事幹嘛?桉子不是買了十斤嗎?你帶回去一半。”張桂芳在一旁聽著,直接張口安排道。
“謝謝媽。這京西稻產量不大,這些咱留著吃,能買就買點,買不到就算了。”小王同學很有分寸,婆家已經支援孃家很多了,這次若是拿了,相當於開口要東西,不合適。
“應該能買到,正好下午沒事,我再跑一趟過去看看。”唐植桐能理解小王同學的心思,為了不讓她為難,接茬道,肯定好買,自己空間裡就有……
“那正好,下午你倆一塊跑一趟,正好把才摘的菜帶些過去,省的在這放壞了。”張桂芳看兒子、兒媳有自己的主意,也就不再勸,而是起身給他倆準備帶到椿樹衚衕的青菜。
“你把大米藏哪了?為什麼不給咱媽?不怕傷了咱媽的心嗎?”待張桂芳離開,小王同學才悄聲問道。
“嘿嘿,我這不是擔心受埋怨嗎?在咱床底下呢,我這就拿過來。”唐植桐說完起身回廂房,正好借這機會將京西稻擺在明面上。
床地上肯定是沒有京西稻的,唐植桐現從空間裡扒拉出來了十來斤,拎回正房交給張桂芳:“媽,這次就買到這些,您看著安排。”
“行。你一會把菜帶上,再把靜文昨天買的西瓜帶一個過去。”張桂芳將收拾好的青菜裝進麻袋,放在屋門口,支派道,一點都不跟自己兒子見外。
“成,您放心吧。”唐植桐爽快地答應下來。
小兩口拿上張桂芳給準備的東西,蹬上腳踏車趕往椿樹衚衕。
“桉子哥,我跟你一塊去吧?”在椿樹衚衕口,小王同學停下腳踏車,看著唐植桐問道。
“不用,大老遠的,我自己跑一趟就行。你先把菜拎上樓,我買到就回來。”唐植桐肯定不敢讓小王同學跟著,壓根就沒有賣京西稻的稻農,總不能當著她面從空間往外掏吧?
“那行吧。這錢你拿著,多退少補。”王靜文掏出二十塊錢,遞給唐植桐。
“這米不便宜,但也沒那麼貴。”唐植桐接過錢,又返了一半回去,說罷跟王靜文擺擺手,騎上腳踏車往北去了。
唐植桐自然是沒去頤和園那邊,而是在什剎海溜達了一圈,看別人釣魚,抽了幾顆煙,順帶從湖裡薅了好幾條河魚。
海鮮解釋不了來源,河魚總行吧?反正這邊有賣的。
話說王靜文拎著青菜上了樓,一家三口全在家。
“大姐好,大姐帶的什麼好吃的?”進門口,王敬民第一個圍了上來。
“桉子昨天剛送了十多個饅頭過來,你今天怎麼又送東西過來?哪有這麼補貼孃家的?不過日子了?”葉志娟看到大閨女手裡的麻袋,聲音裡就多了一絲嚴厲。
“他昨天送饅頭過來了?”王靜文將麻袋放下,沒顧上理臭弟弟,立馬挽著葉志娟的胳膊,雖然嘴上這麼問,但心下已經是感動的不要不要的。
“你不知道?”葉志娟有些意外的反問道。
“他昨天是帶了些饅頭回去,說是從培訓的地方用飯票換的,沒說送這邊來。”王靜文拉著媽媽的胳膊,坐到沙發上,交代道。
“唉,難為這孩子了,有好事都想著這邊。”葉志娟拍拍大閨女的手,感嘆道。
“大姐,怎麼都是些菜啊。”王敬民扒拉開麻袋,見只是些青菜,嘟囔著從裡面掏出一個西紅柿,也沒洗,直接就啃上了,沙瓤的。
“吃的還堵不上你的嘴,這柿子多好吃啊。給你帶來的都是沒破皮的,你就知足吧。”王靜文剜了一眼弟弟,不滿的回懟。
時下的西紅柿是老品種,好吃,但是皮厚,而且不耐水,由於前兩天一場大雨,爆皮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