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漢帝劉盈努力適應自己的新身份,並且努力發展生產之時,
他跟自己的母親呂太后起了衝突。
矛盾源於後宮,然後波及到朝堂上。
劉盈因此感到痛苦。
他召見了自己的大哥劉信,並向對方傾訴內心的煩惱。
“戚夫人對太后不敬,我已經懲治了她,但太后仍舊氣悶,並且想要藉此機會,牽連趙王。”
劉信聽說了這件事,只是詢問皇帝,“戚夫人不是已經被罰至永巷了嗎,怎麼還能冒犯到太后呢?”
戚夫人,
是高帝生前很是疼愛的妃子,
她憑藉皇帝的寵愛,以及生育了趙王劉如意的功勞,時常在後宮中挑釁呂皇后,還曾鼓動高帝廢除劉盈這個太子,改立趙王。
好在,
透過劉盈和他身邊之人的努力,高帝打消了這個念頭,並在漢十二年,親自下令讓趙王就藩,離開國都,向天下人宣示了自己的繼承人究竟會是誰。
政治思維有類韓信的戚夫人對此很不滿意。
仍舊被扣在長安城中的韓信認為“士為知己者死”,
而沒有跟兒子一同就藩的戚夫人則是覺得“女為悅己者容”。
明明自己已經付出了才能和青春美麗,
為什麼知己和悅己者卻不能回報以同等的珍貴體貼呢?
如果說,韓信覺得自己應該做王,
那戚夫人便覺得,自己應該做皇后,她的兒子應該做太子。
不然的話,
她幹嘛要委身給劉邦這個糟老頭子呢!
要知道,
她比呂雉還要年輕,還要貌美!
但諸事既定,是不能更改的。
何況劉邦可以念感情,
漢高帝卻是不可以的。
劉邦頂多讓兒子照顧一下自己這個庶母:
“別讓她被你母親弄死就好!”
所以,
當劉盈注意到,
在大漢朝都換了皇帝后,戚夫人還保留著高帝時的習慣,跟呂太后頂撞時,他便迅速的把人拿下,扔到了負責懲罰宮廷罪人的永巷——
只是,表面上有所懲罰,
實際上,戚夫人在永巷有著舒適的居所,甚至還有幾個人服侍。
她只需要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擺出一副悽慘的樣子,來展示自己的痛苦,以便熄滅呂后心中被挑起的怒火。
按照劉盈的想法,
他這樣既可以讓母親洩憤,又可以履行對父親的承諾,保全自己兄弟的生母,做一個合格的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