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人在社會的身份來自何處”,一開始,小鹿覺得自己的身份是麵包店的一名員工,他很享受麵包店的生活,與同事們在一起感到快樂。真相卻是麵包店老闆也剝削他,同事們將他當成愚弄的物件。透過手術恢復智力,改變他對世界的看法,失去了原本就不存在的好朋友和對他關照的老闆。
也失去了麵包店員工的身份。
那麼小鹿的前後兩重身份,哪一個才是真的?又或者都是真的。
……
《獻給阿爾吉儂的束》存在,就好像是為反對薩特“人是絕對自由的”一觀點。小鹿無論智商高低,都在尋求別人眼中的“存在”。
雖然說顧陸寫出過《小王子》《平面國》等非常適合兒童觀看的作品。但從這部作品來看,他對“人類”這個概念是悲觀的。
和盧梭極其熱愛“人類”形成鮮明的對照。
最後的最後,作品以科幻的名義釋出。因此沒必要去掉科幻標籤,冠上科幻標籤,也是一部探討生命倫理的精彩科幻作品!]
省略掉,餘心姚關於其他議題,上千字的分析。
餘心姚存在的意義,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告訴其他媒體,這本書厲害的地方。然後由媒體們分解嚼碎,再做宣傳,這樣普通讀者也知道了。
比方說書籍的意象,“然後,她的身體在我身體上摩挲,我感覺到體內的奇怪沸騰與抽動,讓我感覺到溫暖。但當我抬起頭,我看到她手裡拿著一把血淋淋的刀子……”血紅刀子是書籍的重要意向,對應幸運手鍊。
新夏網:《對人類的悲觀,天才顧陸帶你領略天才》
文藝報:《為什麼顧陸一個未成年學生會對生命有如此深入的挖掘?》
網易新聞:《科幻傑作+哲學傑作=獻給阿爾吉儂的束》
南方都市報:《走進顧陸的精神世界,獨家專訪高中班主任》
等等,餘心姚在《人民文學報》的評論,就好像助燃劑。本來顧陸這把火就夠恐怖了!
[個人從小就是對眼,可以想象我學生時代會過成什麼樣子。經常被欺負,老師也會不喜歡。一個暑假我媽帶我做了手術,眼睛好多了。那個暑假我非常高興,以為開學就可以交到好朋友,也不會再被欺負了。結果更被欺負了,欺負我的人告訴我,他們都習慣了我對眼的樣子,現在這樣子一點也不順眼。
所以看見小鹿變聰明被同事舉報,甚至被逼得辭職,我深有同感。]
有一個讀者在網際網路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評論的乾貨和深度也變多:“我發現顧陸是真的會寫作的,他另一個長篇《福爾摩斯先生》開篇就是九十多歲高齡的福爾摩斯,瞬間就引起了我的興趣。而這個錯別字開篇,簡直是神了。”“最神的是,這貨居然連錯別字都利用……”“我就不該在公交車上翻開這本書,尼瑪蛋丟臉啊”等等言論。
許多讀者看完了只是好哭,但看完這些評論。好像是啊,書籍丟擲的問題太多。
“一點也說不到點子上!”陳教授放下《文藝報》。裡面闡述的是因為顧陸有一雙善於觀察世界的眼睛。
這不是亂彈琴嗎?
分明是因為“嚮往幸福”。人類就是這樣,越嚮往什麼東西,對這件東西的反面就越瞭解。
好比嚮往八塊腹肌的人,更清楚如何會變胖,吃夜宵、熬夜、飲食不規律、床以外就是遠方。
“家庭經歷是促成他思維模式的組成部分。”陳教授說。
等吧,他正在寫“依賴性筆鋒的形成與應用”論文,就快結束了。
別以為只有學生寫論文會抓耳撓腮,教授也會撓頭。主要是需要收集足夠多的資料,而這本新作主人公“小鹿”,能分析出不少東西。
陳教授看完了作品,他不得不承認,難怪新夏社說顧陸是華夏第一天才學生。
文寫得是真好,有他的道理。
諸多支援之下,書籍的銷量再度逆跌。
就像那連環炸彈,當第一聲“轟隆”響起,就再也止不住了。
甚至產生了一個奇特的景象——
“阿爾吉儂掛件還有沒有?”汪半來到家附近的書店。
店員沒明沒聽明白,“什麼阿爾吉儂?”
“就是那本書的小老鼠掛件。”汪半說。他看完之後,越想越有味道。特別當小白鼠照鏡子看著鏡子的劇情,當小鹿每天都要獻給小白鼠束的劇情,當小鹿認為世界上只有阿爾吉儂和他是同類……
基本上認真看完這本書,在價格不昂貴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都希望擁有小白鼠掛件。汪半是絕大多數。
“噢噢,不單賣。小白鼠的掛件,只能和套餐一起購買。”店員一板一眼的回應。行吧,反正汪半也想買這本書送給朋友。就買一個套餐,拿走小掛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