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還想追上康主編討論兩句,可康主編快走兩步,去和陳教授並肩了。
他和陳教授都加入了“創作研討部”,當前後者還是書記。兩人發生過一點小過節,劉勇瞧著兩人向前走的背影。
看在你也喜歡小顧老師作品上,就不和你計較了!劉勇這樣想著,也就三步並作兩步跟上了。
“非常好奇陳教授對顧陸的研究成果,”康主編說,“對顧陸寫作生涯進行強行的劃分,確實是我太草率了。”
縱觀康主編的文章,前文的態度是最正的:“作協以馬列主義、毛思想、鄧小論、三個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這是作協綱領。緊接著中間部分研究兩篇文區別是最嚴肅的,後文是推測為主。
“要了解顧陸,就必須瞭解他的家庭。”陳教授透露出康主編和後面跟著的劉勇都不知道的資訊,有關顧陸悲慘的學生時代……
劉勇瞪大眼睛,他記得幾年前自己說到顧陸稿子時。因為聊齋新義非常精彩,他第一反應是某位大神的馬甲。並且當時顧陸已寫了小王子,不缺錢了。
沒想過這樣,原來顧陸這麼天才……是兒時經歷的影響嗎?
因為陳教授調查得太仔細了,無論是曾經採訪過顧陸的先鋒報記者,還是曾經初中班主任,所以沒什麼好懷疑的,話語真實度很高。
此刻三個人走在一起,腦子裡想的事完全不同。
陳教授宣傳自己的依賴性創作。劉勇的郵箱有特別提示,只有兩三位使用者發來的郵件會有這個提示。點開看,居然是顧陸的新短篇《生存卡》和《大盜悔過記》,短短兩週,難不成每一週寫一篇?
可不能失誤,因為劉勇他自己前面和秘書長田孟戈聊天,是支援接下來的短篇不會丟失水準。所以才在微信上安撫顧陸的情緒。
康主編心急的性格就展現了出來,因為他想做個顧陸的專題,把文學作品解析一遍,再把家庭環境也解析一遍……
這種父母就應該被唾棄!康主編最討厭這種人了,養不起就別生。
實話實說,三個人雖然都有著自己關注的地方,但可以說,沒一人站在當事人的立場。
很好,就很真實。
“顧陸真的很堅強,這種情況,百分之九十五的小孩都沒辦法吧。”劉勇放下手機,語氣帶著些許傷感,確實有些心疼顧陸。
“是啊,我小時候父母也離異,還以為我就夠慘了,沒想到。”康主編說。
陳教授點頭,“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不知道給小顧自己選一次,他會願意選擇幸福的童年,還是被激發出如此奇特的創作能力。”
三人心思不同,但交流氛圍是非常融洽的。
另一簇人:
“還真不能把顧陸當成普通的青年作家來看,居然能夠讓陳教授專門做了一個課題。”華博士這樣說。
就很奇怪,讓他們對顧陸評價上升的,不是別的什麼,而是另一個學者的重視,就很奇怪。
“聽完陳教授的分享,我想回去找兩本顧陸的作品來看。”狄主任說。
華蛇頸龍點頭,“有看過平面國,非常有新意。從這本書之後,就再也沒見過這麼有意思的作品了。我其實真想他再寫一本科普類作品。”
說這話是因為華博士想起了自己的小孫女,那是多可愛啊!可是少兒類作品要麼過於低齡化,要麼就是三觀不正。像平面國這種能學到東西,還有意思的科普作品……華博士又深深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