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遠不是學金融的。
那些彎彎道道的金融規則,他不瞭解,也不懂。
但何遠一直信奉一個道理,那就是天上不會掉餡餅。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直在建設經濟,力求向著全面小康的目標奮鬥。那段時間,整個國家都在穩步推進,但要說改變最快,感受最深的,還是在零八年以後。
零八年那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幾乎所有國家都淪陷了,唯獨中國屹立不倒,甚至還幫助世界經濟進行復蘇。
一切都從那四萬億開始。
何遠看過一個分析,裡面提到,為什麼中國能在這十年裡得到快速發展,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一個是上一次金融危機之後,各大發達國家都陷入了金融動盪,每一天都在面臨鉅額虧損。太多的資金面臨貶值的風險,而那個時候,擁有巨大人口基數的中國,成了少數具備投資潛力的國度。再加上開放的投資條件,國家給予的政策福利,吸引了不少外資的入駐。
這個政策福利誇張到什麼地步呢?打個最簡單的比方。
如果一傢俱有國際背景的公司,要去地方政府投資,建一個廠,或者直接收購一個公司。那我出一百萬美元,地方官員進行協調後,把那個廠賣給我,其中機械裝置就值幾千萬,各種原料啊,礦產啊,值個五六億,還不包含在他們眼中“最不值錢”的各種地皮。
那個年代的中國沒有現在這麼強盛,在所有人眼裡,人民幣不是錢,它就是一團廢紙,只有美元才是硬通貨。
在那種瘋狂追逐外匯的氛圍下,很少有人會覺得這樣做是不正常的,許多鉅額貪腐事件,也是發生在那個年代。
所以改革開放後,就有許多外資源源不斷的進來,零八年那場危機,更是加速了外資的進入,讓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了驚人的四萬億美元。
第二個,也就是跟大家息息相關的“四萬億”救市計劃了。
這個東西,在網上隨便找找就能找到很多報道,也有很多分析解讀。但對普通人來說,他們不關心過程,只感受的到結果。
最簡單的結果就是,現在這麼誇張的房價,跟當初那四萬億的救市計劃脫不了關係。
從很多方面來說,這“四萬億”還是有很大的促進效果的。
不說其他,就拿農村的這些天然氣管道來說,沒有這四萬億救市計劃,何遠老家可能到現在還通不了天然氣。沒有這四萬億的話,成都到現在估計都通不了地鐵——要知道杭州到現在也才開通了四條線,而成都都開通了十多條線了。
客觀來說,成都的經濟發展是比不上杭州的。但現在,成都的交通基建,甩了杭州十條街。
再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中國近幾年快速發展的科技公司,比如騰訊,阿里,還有什麼網銀的出現,支付寶掃碼,各種影片軟體,綜藝節目,也離不開這四萬億的支援。更不要說什麼O2O,P2P,直播,外賣等行業的興起。
沒有錢,這些行業連誕生的機會都沒有。
沒有這四萬億砸下去,我們的生活可能就跟幾年前一樣,還處在公交和為主,看的也都是什麼新聞聯播康熙王朝等主流劇。
可以說,這四萬億的出現,實實在在的改善了我們的出行生活。
但,這四萬億本質上是飲鴆止渴。
那個時候的中國,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通貨膨脹。國際性的金融危機,正好是個抑制泡沫,去蕪存菁的機會。
但這四萬億砸下去,直接激化了這些泡沫,在加上後續央行還在源源不斷的放水,加上各種槓桿原理,直接導致物價飛漲,最後不得不拉昇房價,將房地產作為蓄水池,消化這些無處安放的紙鈔。
你買不起房,至少還能租,但你要吃不起什麼“蒜泥狠”,“姜你軍”,那真的是要玩完了。
所以面對炒房,上面一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房價要是不漲,我去哪兒消化這麼多錢?但是你要是炒房租,那對不起了,我直接下死手,因為你這是跟我們對著幹啊。
有人覺得,嗨,這有什麼的,國家撒錢,物價漲了,我們工資也漲了,這算下來不也還是沒區別嗎。
區別大了去了。
就比如何遠家,小時候父母兩個人工作,也就是三十來歲的年紀,不僅在老家能買房,甚至在成都市中心,就是現在春熙路那個地兒,也買了一套一百平的房。可以說,那個時候你只要努力工作,靠工資就能夠養活全家人。
但現在,你哪怕在縣城裡買套房,靠自己的工資基本上不可能實現了。別說你在老家縣城工作,你就算是在北上廣,一個月拿個一兩萬的工資,你在三十歲前也未必能在老家買房。
而且就算你勉強買了房,也要背上幾十上百萬的債務,不得不留在大城市裡拼搏,一邊在老家還房貸。
所以本質上,這是一場資本掠奪的盛宴,他們讓你掙一點點錢,是為了從你身上掙更多的錢。
從你身上拿了塊西瓜,再給你扔幾顆芝麻,讓你覺得現在這日子還過的下去,甚至過的還挺好。
但如果只是這樣,那其實也不算什麼。
畢竟每個國家,在發展經濟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遠的不說,就說日本,日本通貨膨脹最誇張的時候,號稱能夠買下整個美國,日本企業員工一個月車費的報銷,都高達百萬日元。
非常誇張的數字。
真正讓人膽寒的,是這四萬億人民幣,直接殺死了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