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當年的陶芳林,內心又是不甘又是悲憤,與宴廳裡其樂融融的氣氛格格不入。
所以獨自去閒逛,以期排遣心中的鬱愁,就到了擷芳湖上的珍瓏妙處。
那時她也不知道那水榭妙在何處,胡亂擇了一間隔廂坐下來歇腳,怎知忽然聽見了說話聲。
她心裡又驚又疑,察看一番,終於發覺說話聲竟然是透過桌子旁半人高的瓷甕傳出。
她摒息寧神一陣聽,又才發覺是弘復帝和聖慈太后在交談。
原來是聖慈太后的本家曹國公府鬧出一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故。
要說清這事兒,話就得說回數月之前了,秦王還在福建監政
時,秦王妃有戶遠親來了京城欲投靠王府打秋風,偏巧呢又是和曹國公府的一個族中子弟同行,因那時秦王、秦王妃都不在京中,曹國公府又還拿不準秦王會否能夠得儲,本著“萬一”的心態,便收容了那一家人。
那家人是一家四口,家主論輩份該當秦王妃喚聲叔父,膝下有一兒一女,兒子已經考取了秀才,女兒更是生得姿容妍麗,曹國公府也是從寒微起步,這麼多年了都沒習慣世家大族那般約束子弟的禮教,於是家中有個兒郎便看中了那女孩兒,曹國公夫婦也默許了孫兒和那女孩私相授受眉目傳情,他們想的是萬一秦王得了儲位,也不是不能聯姻。
怎知秦王竟是第一個敗下陣來,曹國公便心生反悔,再也不提這話。
又怎知他家孫兒竟然早早和那女孩兒生米煮成了熟飯,偷偷行了周公之禮。
那家人怎肯甘休?不過曹國公府一直咬死不承認,那家人見自己沒有證據,也不好把這事往秦王跟前捅,畢竟秦王憾失儲位,這會兒子也沒有實力敢與聖慈太后的本家抗爭。
誰也沒有料到,那女孩兒竟然珠胎暗結,這會兒子已經是大腹便便了,那家人才給曹公府下了最後通牒,說曹國公府若然還是不肯認賬,他們只好告知秦王、王妃,秦王想必也忍不下這口窩囊氣。
曹國公也不肯忍這口窩囊氣,卻怕事情鬧大了會被皇上責處,所以才交待曹國公夫人趁著這回宮宴,趕緊把這事告訴聖慈太后,讓聖慈太后說服皇上寬恕曹國公府一回,逼懾秦王息事寧人。
聖慈太后是眼看大典之後皇上就會攜同太子祭告宗廟,生怕秦王先下手為牆先把這件事聲張,讓曹國公府處於不利,所以才趕忙請皇上去擷芳湖上一談,怎知隔牆有耳,竟被陶芳林無意間窺聽得知。
不過上一世的陶芳林認為這事和她無關,自然不可能聲張開罪聖慈太后。
但這一世,她大覺可以利用珍瓏妙處算計春歸。
這一世陶芳林因為曾經在壽康宮小住一段,也隨了聖慈太后來萬歲山避暑,出於對珍瓏妙處的好奇,她一早就來這裡摸清了奇妙之處。
原來先帝不僅是在擷芳湖上構建了這麼一處迷宮卦陣,為了用作遊戲,還在隔廂裡設伏了聽甕,遊戲時將宮人分作兩隊,分別從東、西邊門進入,宮人可以透過聽甕偵察“敵方”動靜,判斷路徑避免狹路相逢,又或是短兵相接時佔先手伏擊,唯有居中的一間隔廂,作為定向,沒有設定聽甕以為區別。
也就是說在定向的隔廂,聽不見其餘隔廂的動靜,但在裡頭說話,任一隔廂都能聽見定向隔廂的言語。
陶芳林確定弘復帝和聖慈太后當年不是在定向的隔廂裡,因為她後來親眼目睹弘復帝和聖慈太后是經西廊離開,判斷這母子二人,應當是在靠近西廊邊門的某間隔廂密談。
所以她才故意將春歸引去定向隔廂,好讓弘復帝與聖慈太后聽聞那件悚人聽聞的秘辛——太子殿下竟然對臣子之妻心生覷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