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圖阿拉城是大金開國的第一都城,也是一座山城式都城。是大金金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的中心,被視為大清王朝發祥之地,滿族興起的搖籃。城內有大清王朝第一座帝廟、孔廟(文廟)等七大廟宇。
憑藉在大清歷史中的特殊歷史地位,赫圖阿拉城聞名遐邇,“赫圖阿拉”是滿語,漢意為“橫崗”,即平頂的山崗。而事實上,它卻也建在橫崗之上。“瀠洄千曲水,盤迭百重山”,手扶古城牆垛口,極目遠眺,令人感慨萬千。
赫圖阿拉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其中位於城北的“汗宮大衙門”是全城的“心臟”所在。它也稱金鸞殿,又叫尊號臺,是1616年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稱汗”的地方。置身其間,但見八角飛簷沖天而起,御座、御案閃閃生輝,氣勢輝宏。另有兩處景緻讓人拍手稱奇:殿左側斷崖處有一深潭,面闊水幽,荷花爭豔;殿右側陡坡下是一池塘,清水粼粼,魚蝦競遊,名曰“神龍二目”。
內城中部地勢低窪,形若盆地,有全城唯一的飲水井。井深丈餘,井水充盈,俯身可取。因傳現在井下之木板框仍是當年努爾哈赤時所為,故名“罕王井”。赫圖阿拉城西南角建有普覺寺,即關帝廟。寺內雕塑生動,貼金彩繪,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每年農曆四月十八廟會之日,各地進香者、朝拜者如潮水湧來,蔚為壯觀。
。。。。
1636年秋,大金國剛剛改國號為大清,大金國大汗皇太極在滿族、蒙古、漢族三族共同的奏請下在盛京稱帝。
此時的赫圖阿拉城已經不再是大金的都城。
建州,赫圖阿拉城城外的一個小村落,這個村落的位置,依山傍水,是一個非常適合女真人居住的地方。
女真人自古以來生活在遼東大地,白山黑水之間,向來以漁獵為生。
女真人自小參與騎馬射獵,箭法高超,能射中天上的飛鳥,力大無窮,敢在山林中捕殺野豬和熊。
這樣的勞動,簡直就是在培養優秀的騎射戰士,一旦打起仗來,女真族的戰士們只要把武器對準敵人就可以了。
而且,女真人還有自古相傳的民俗習慣。
每年秋冬交替,女真族各部都要組織較大規模的集體狩獵活動,族人在首領帶領下,有人驅趕,
有人追逐,有人包抄,有人射殺,有人運輸。
大家各盡其職,紀律嚴明,配合密切,這就是最基礎的軍事組織訓練,到了戰場上自然輕車熟路。
這個叫阿庫裡村的村落坐落在距離赫圖阿拉城五十餘里的地方。
這個村落裡住著三百多戶建州女真人,每戶人家多的有十餘人,少的也有五六人,一個村落共有兩千餘人。
這個村是個自然村,村的名字叫阿庫裡村,按照大清國的太祖的規定,這個村莊裡的人屬於同一個牛錄,他們的首領叫牛錄額真,掌管所屬的戶口、田宅、兵籍、訴訟等事物。
清太祖努爾哈赤首創,後經皇帝皇太極完善了的八旗即是一個軍事組織,又是一個經濟生產組織。
大清國把其統治下的民眾以三百戶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形成完備的軍制,平時為民,戰時成軍。
一般情況,戰爭時每戶抽調一人入伍,便形成了一牛錄三百八旗子弟兵的說法,八旗兵組織嚴密,集合調動迅速,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能形成極強的戰鬥力。
秋日,天氣陰沉,滿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黃色的濁雲。
東北風嗚嗚地吼叫,肆虐地在曠野地奔跑,它彷彿握著銳利的刀劍,能刺穿嚴嚴實實的皮襖。太陽好像怕冷似的,從東邊向西邊一滑就過去了。
缺少了太陽,整個阿庫裡村好像丟了魂似的,再也沒有往日的那種生氣。
阿庫裡村的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