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話一落。
整個新兵營內的新兵都震驚了。
屯長可是掌握了五十人的部隊,一般的人沒個三年五年很難晉升到屯長。
而此刻,阿不罕.英格利,一名新入職的八旗戰士,卻被破格晉升為屯長,這也太快了吧?簡直不可思議。
不僅是八旗新兵,那些八旗老兵也是一樣,都呆愣的看著甲喇額真瓜爾佳.羅德。
“將軍今天是怎麼了?”
“以往即使是什長之職也是在半個月後,新兵訓練後才會定下,開始的時候只是擇選優者升為什長。”
“看來今天是這阿不罕.英格利出彩,讓將軍高看了一眼,不過,這阿不罕.英格利也的確厲害,帶著八旗新兵把我們這些八旗老兵給撂倒了。”
許多人都在紛紛暗想道。
“英格利哥哥不愧是英格利哥哥。”
“入伍第二天,竟然就成為了屯長。”
“屯長可是掌兵五十人啊,我們以後可以和英格利哥哥一起了。”
石敦.都朵同村的十九人都是十分興奮。
在大清的軍隊內,等級軍陣分明。
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夫長一人,三百人,設牛錄額真一人,五個牛錄額真設甲蘭額真一名,五個甲蘭額真設固山額真一名,一個固山手上,至少有二十五個牛錄,也就是七千五百人,有時候多的時候一個固山能帶六十多個牛錄,那就是二萬餘人,固山之上便是旗主,旗主都是皇太極皇帝的兄弟和兒子、侄子們擔任,平時基本不在軍營,所以,軍營之內,固山額真是最大的官。
那麼八旗的都統和旗主倒底誰大呢?
毋庸置疑,答案當然是旗主大。
滿清八旗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他們不論你是誰,擔任什麼職務,哪怕是一品官員,只要你還屬於旗人,見到旗主就必須叩頭,這樣看來,八旗旗主的官職應該是高於一品的。
在八旗中,旗內官職最高的是都統,官居從一品,主要負責一旗的人數、教養以及官爵承襲還有軍事方面的訓練等,都統的位置已經很大,但還是不如旗主,因為都統也得聽旗主的,旗主都是代傳罔替的鐵帽子王。如此便能看出八旗旗主的官職地位有多高了。
總的來說,一般上三旗是有皇帝直接控制,下五旗則基本上是由貴族控制,一般來說都是親王或者貝勒,這些人的身份本來就高,如果再擔任了其中一個旗的旗主,那地位更加顯赫,早已經高於普通的官職了,應該算是大清王朝時期核心統治階層的核心人物。
最早這八旗旗主都是由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或侄子擔任,要知道八旗是一個集合了人口、軍事力量和財產的一種共同體,在早期,皇帝雖然是最高領袖和統帥,但實行的是分封制,把八旗人口按牛錄封賞給皇子和宗室王公,附著在人口上的土地、財產,都成為這些皇子和宗室王公的私人財產產或私人附屬。
其實,八旗的旗主設定比大明朝的封王制度要先進了許多。
大清政治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八旗制度。它包括了政治、軍事、社會等諸多方面,因此要想了解清代的體制,就不得不提八旗。為了讓更多讀者瞭解八旗制度,下面就說說八旗制度的優勢。
第一,八旗的產生和領主分封制相對於歷代封王制度的先進之處
大清的八旗,是在軍事戰爭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具體說來,是為了適應征戰、兼併而組成的集軍事、行政、生產職能為一體的組織。其中主要還是軍事職能,再有就是對旗人的行政管理。
入關前,旗兵是沒有兵餉的,生產方面主要是狩獵、採集,也有一些農業,經濟來源是以出兵掠奪財物作為主要手段。後金政權進入遼瀋以後,佔領了大量土地,出現了所謂的“計丁授田”,這也成為八旗的主要生產職能,但這一職能在入關後基本消失了。
滿洲八旗在軍事兼併的過程中,征服了大批屬人,這些屬人都編為牛錄(佐領),分給本家族身份比較高、有戰功的人,身份高者領有整旗或半旗,這就是所謂的八旗領主分封制。
幫助努爾哈赤打天下的異姓功臣,要給他們相應的酬勞,也分封他們牛錄屬人。另外,帶領部眾投附者,也編為牛錄,仍令其統領。這兩種形式屬於異姓分封。不過異姓分封領主及其牛錄又統轄於愛新覺羅家族的領導之下,比如異姓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他所分的佐領,一開始是在鑲白旗,是在阿濟格這個領主之下,後來又將其子孫改到鑲黃旗,到了皇帝所領的旗下。
異姓功臣分在某旗的旗主之下,也就沒了獨立性,所以這些人就具有雙重身份,從他所領佐領來說,他是主子,下面有屬人,但是他上面還有主子,所以他既有奴才的身份又有主子的身份。
八旗的領主分封制與典型的西周、蒙元的分封有所不同,其特殊之處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封而不建”。所謂“封而不建”,是指只分封給屬民使其成為領主(旗主),而不建立邦國,領主(旗主)並非國君,所有領主(旗主)都聚居在京城,集中控制。
八旗各佐領下人,由中央統一調動,一有戰事,就直接抽選,臨時組成軍隊。西周的分封,各領主被分封到全國各地建國,蒙古人也是這樣,成吉思汗的家族,征服了歐亞大陸,分封了一些汗國,東亞地區建立的元王朝實際上只是王國之一。
即使在元朝滅亡後,蒙古人被明朝趕到了長城以北,其分封依然遍佈大漠南北,各個地方都有領主獨立的部落。這與滿族的分封很不一樣,這也是努爾哈赤的高明之處。這樣避免了本民族軍隊的分散和政治上的分裂,可以集中兵力來兼併、征服所要征服的地方。
最初,努爾哈赤的軍隊比當時蒙古的察哈爾兵力弱得多,但是因為蒙古人是分散的分封,內部又出現矛盾、分裂,有些部落歸附了滿族政權,滿族的八旗最終打敗了察哈爾等分散的蒙古部落。八旗這種特殊的領主分封制,也正是滿族在入關以前能夠統一東北,征服蒙古,建立後金政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二,八旗一個旗主同時控制滿洲、蒙古、漢軍八旗。
努爾哈赤時期建立了八旗,旗在滿語中稱為“固山”。當時的八旗主要由女真人組成,也有蒙古人和漢人。八個旗,一個旗或一個領主,或有兩個、多個領主,每個旗以一個領主作為旗主,一個旗,領主可以有多個,但是旗主只有一個,所以旗主和領主並不是同義詞。領主是所有牛錄的首領,一個旗裡也許只有一個,也許有幾個。旗主是管理整個旗旗務的,所以旗主擁有領主兼總管旗務之職官的雙重身份。
八旗各旗下的牛錄數量也不相同,有的旗較大,牛錄就比較多,有的旗牛錄較少。努爾哈赤時期,他所領的兩黃旗人數就多,他弟弟舒爾哈齊領的旗人也比較多,而努爾哈赤的兒子們領的旗,人數就比較少了。
我們在很多書籍上只要一提及建立八旗的時候,常常說一個旗下有五甲喇,一甲喇下有五牛錄,一牛錄有多少人,好像人數是平均的,一個固山下面永遠是二十五個牛錄,也就是七千五百人。
其實,這是一種原則上的設計,並沒有反映當時的實際情況,多的旗主甚至可以擁有六十個牛錄,誰會反對自己的人馬變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