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卷因果錨 第一百四十九章 同心結

一、火宅三昧

殘魂消散的剎那,寧姚指尖劍氣突然轉柔。陸沉鬢角霜發無風自動,被一縷青絲纏繞成結。結成的瞬間,醉春樓殘骸燃起透明火焰,磚瓦樑柱在火中竟顯琉璃相。

"三昧火中,紅塵火定此刻..."寧姚殘魂抬手虛撫白髮結,火焰裡浮現萬千因果線。青衫客忽然發現自己的影子正在褪色——這火在焚燒光陰!

陸沉腰間酒葫蘆突然炸裂。琥珀酒液凝成鏡面,映出崔東山被九道玄鐵鏈貫穿的畫面。鎖鏈上《貞觀政要》的金色字跡遊動如蛆,每道"水能載舟"的諫言都釘入他琵琶骨三分。

"白某當年坑殺趙俘四十萬..."駝背老卒突然奪過酒壺殘片,仰頭飲下鏡中酒,"今日該還這筆血債了!"酒液入喉的剎那,他胸前麻衣化作飛灰,露出長平戰場浮雕——四十萬無頭趙卒正在蠶食文運金龍!

二、兵戈賦

戰場浮雕突然立體化。青衫客靴底陷入焦土,發現眾人已置身函谷關舊址。青銅戰車從地底升起,車轅上《孫子兵法》字跡滲出血珠。老卒躍上指揮台,令旗所指處,空中浮現《貞觀政要》的巨型竹簡。

"這是兵家小天地!"陸沉並指抹過白髮結,三昧火纏上令旗,"以史為牢,以罪為鎖,好個李衛公的手筆!"

四十萬怨魂化作黑潮湧來。寧姚殘魂突然執劍書寫《洛神賦》,字跡化作銀甲女將列陣。當"翩若驚鴻"四字落地時,戰陣竟擺出當年曹子建觀洛水時的九宮步!

青衫客拔劍斬向虛空,《阿房宮賦》劍氣橫掃戰場。黑潮中突然立起十二金人,掌心刻著"焚書"篆文。眼看文運將滅,老卒突然捶胸長嘯,戰場浮雕從他胸口剝離,化作真實長平谷地!

十二金人掌心篆文突然倒轉,"焚書"二字逆寫為"還經"。老卒長嘯震碎甲冑,胸口浮雕剝落處露出《孫子兵法》真跡,那些凹陷的兵戈紋路竟化作長平戰場的真實地貌——秦軍箭雨自浮雕中呼嘯而出,將黑潮洞穿成十二道時空裂隙。

三、秤上塵

寧姚殘魂在此刻轉頭。陸沉看見她瞳孔裡映出當年劍閣分別的場景,只是漫天飛雪變成了飄落的秤砣——因果秤的虛影正在稱量白髮結!

"原來如此。"陸沉突然扯斷三根白髮投入火中,"李青蓮當年欠我的酒債,該還了!"白髮燃出青蓮劍氣,崔東山身上鐵鏈應聲崩斷三根。

老卒胸膛已成血色棋盤。四十萬怨魂凝聚成巨手抓向文運金龍,龍鱗上突然浮現陳平安刻下的"止戈"二字。當龍爪與鬼手相撞時,青衫客看見每片龍鱗都映著驪珠洞天的炊煙。

"還不夠!"寧姚殘魂突然化劍刺入因果秤。秤桿傾斜的剎那,白髮結裡飛出當年劍閣的定情簪——那簪尾竟繫著陳平安的"平安結"!

四、屠龍局

戰場突然翻轉。眾人立足處化作秤盤,對面升起四十萬怨魂凝聚的孽龍。龍角上刻著"白起"二字,每片逆鱗都是趙卒的墓碑。

陸沉踏著青蓮劍氣躍至秤桿:"當年韓非囚於雲夢澤,寫的可不是《說難》!"酒氣在空中寫出《孤憤》,字字化作鎖鏈纏住龍尾。老卒趁機撕開左臂,臂骨竟是半卷《道德經》!

青衫客福至心靈,以劍為筆臨空書寫《過秦論》。當"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寫完時,四十萬墓碑同時浮現儒家銘文。孽龍慘嚎著崩解,龍角墜地化成兩塊虎符。

寧姚殘魂在此刻徹底透明。她最後望向陸沉的眼神,與劍閣雪夜重疊,只是瞳孔裡的因果秤已稱出白髮結的重量——整整十二萬九千六百粒紅塵劫!

因果秤的青銅秤桿突然浮現劍氣長城紋,秤砣竟是陸沉的無相骨所化。十二萬九千六百粒紅塵劫在秤盤裡凝成血色蓮花,每片花瓣都映著寧姚父母在城牆上刻下的最後一道劍痕。

五、青史燼

虎符墜地瞬間,戰場突然燃起青火。青銅戰車化作灰燼,灰燼中浮出《戰國策》竹簡。崔東山拾起焦黑的"秦策"殘片,輕吹口氣,灰燼竟重組為驪山烽火圖。

"這才是真正的焚書坑儒..."老卒突然跪地捧灰,"當年燒的不是典籍,是四十萬雙眼睛!"灰燼突然凝成箭雨,每支箭桿都刻著陣亡者的姓名。

陸沉揮袖捲起三昧火,火中現出司馬遷執筆幻影。《史記》字句在火中重組,白起列傳的"長平"二字突然滲血。青衫客劍尖挑起血珠,血中映出陳平安在鎮龍臺刻碑的身影。

"以血為墨,續寫青史如何?"崔東山突然將虎符按入灰燼。地面浮現血色長河,河水中沉浮著歷代名將的盔甲——每副甲冑心口都嵌著"同心結"!

同心結突然滲出青銅鏽跡,每一枚都繫著陳平安當年贈給將士的春風符。血色長河倒映出崔東山石化的左手,那些甲冑突然同時轉頭,心口的結釦竟化作陸沉懷中酒壺的鎏金紋路。

六、解連環

崔東山的鐵鏈盡數崩碎。《貞觀政要》殘頁紛飛中,他伸手接住墜落的虎符:"原來這才是衛公的局..."虎符相撞的脆響裡,戰場褪色成水墨畫卷。

老卒胸膛恢復如初,只是心口多出"長平"硃砂印。他拾起染血的《孫子兵法》殘卷,突然對青衫客躬身:"請先生將此卷交予鎮龍臺下..."話音未落,整個人已化作陶俑碎裂。

陸沉把玩著因果秤虛影,突然將白髮結拋向虛空:"陳平安啊陳平安,連道祖的秤都敢做手腳..."白髮結墜入之處,隱約可見驪珠洞天的鎮龍碑。

青衫客展開染血殘卷,發現空白處有褪色批註:"四十萬因果,我白起一肩擔之。"最後一筆力透紙背,竟與劍氣長城上陳平安刻的"寧"字同源。

西北風起時,眾人聽見崔東山在哼唱古怪童謠:"同心結,白髮劫,秤上塵緣火中雪..."調子分明是《詩經·擊鼓》的變奏。遠處鎮龍臺方向,有青衫劍客正在灰燼中重寫《刺客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