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穎扔下這話就走了,弄的劉保田渾身不得勁,而他一想到人家男朋友都追過來了,劉保田更是不由得暗自嘆了口氣。
不過相對於有些沮喪的劉保田,其他學生倒是興致勃勃的,而大家一邊走、一邊議論著這臺即將在雲龍油田普及的注汽鍋爐。
不得不說8、9十年代的大學生真是來學習的,而他們不但很少逃課,而且對於所有新鮮事物都很新奇!
而這臺剛剛被除錯完畢的熱注鍋爐,也被所有油專的學生當做一個大玩具來看待。
而這些對於知識極其渴望的大學生,也在若干年後成為了雲龍油田的中流砥柱。
寫到這兒了,可能很多讀者都會納悶,石油工程系的大學生,他們畢業後不應該成為油田工人嗎?他們為啥還要去學習操作鍋爐?油田需要用鍋爐幹啥?燒熱水嗎?
很多人都覺得石油工人乾的都是同樣的活兒,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而油田是一個多工種共同工作、協同生產的地方。
而一口油井從發現,到產出石油,再到這些石油變成成品油,中間經歷了很多工序,而這些工序又繁瑣又複雜。
咱們想要了解汽油和瀝青這些東西是怎麼形成的,咱們就得從最初的工序,以及石油工人的努力開始聊。
首先從眾多可能產生原油的地方,透過“放炮”等手段找到有油藏的工人叫做物探工。
找到了油藏,透過裝置去了解井下的具體油層位置,並且測量具體進位的叫做測井工。
知道了油層位置,進一步分析油層的含油量、開發價值,以及指定開發方案的是地質工。
有了方案後,把鑽頭打到底下、找到油層,並且安裝井下管柱的是鑽井工。
有了井下管柱,就得製作抽油機、石油管道,這就需要焊接工、裝備工上場。
油井不出原油了,或者是石油縫隙堵住了,想要讓油井繼續生產,就需要透過特殊壓力車把油層縫隙開啟,這就需要壓裂工。
油井交付了,需要正產維護的是採油工。
油井一個產油週期結束後,需要往地下注入熱水或者是蒸汽,需要的則是熱能工。
油田生產的原油需要油水分離,並且把原油運輸出去、或者是儲存則需要集輸工
油井出現問題需要維修,上場的則是作業工。
至於原油被提煉成原油或者是化工產品,需要的則是石化工人。
而以上所有的工種,都叫做石油工人!所以油田的工人雖然都在重複著簡單而又單一的工作,但正是無數的石油人的共同努力,才讓華夏擺脫貧油國的帽子。
相對於普通工人來說,幹部其實懂的要更多一些,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指揮基層工人工作。
因為油專的石油工程系是王牌專業,而這些學生畢業後基本上都在採油廠的管理崗位上,所以學校對大家的定位就是要懂得基層的一切工序。
所以學校也特意弄了這麼臺熱能鍋爐過來,而這臺鍋爐並不是用來燒熱水的,而是用來給井底下注入高溫度的蒸汽,從而達到稀釋稠油的作用,而這種方法在油田叫做蒸汽驅。
蒸汽驅在後世已經在油田普及了,但是在80年代末,這玩意還是個新鮮事物。
為什麼要往底層裡注入蒸汽,而不是繼續往油層裡注入熱水呢?
很簡單,因為熱蒸汽帶來的熱量更好,更能夠降低原油的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