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納尼亞戰記(三)
溫得浩克包圍戰一役,聯盟軍把納尼亞政府軍打殘了也打怕了。
納尼亞政府軍眼裡,聯盟軍太兇殘了!
一次包圍戰,就殲滅了納尼亞政府軍主力。
因此,哪怕美國、德國、南非等國再心急火燎催促博哈母巴政府軍儘快解救困在溫得浩克的礦業大亨們,博哈母巴政府軍也竭力發揮他們想象力,能拖一日就拖一日。博哈母巴答應進軍溫得浩克,軍隊將領們蓄意拖延;軍隊將領答應了,基層軍官們又聯合起來拖延;胡蘿蔔加大棒搞定了軍官,士兵們繼續默契磨洋工。言而總之,博哈母巴政府軍希望跟在友軍背後和平收復溫得浩克,而非與兇殘的聯盟軍再來一場溫得浩克包圍戰那樣的“硬戰。”
視野回到聯盟軍。
安哥拉常備軍約十萬人;辛巴威常備軍約四萬人;南非常備軍約七萬四千人,預備役近四十萬人;剛果常備軍約十五萬人。有了美國和德國的輿論支援,國際聯軍的戰爭潛力立刻暴漲到百萬大軍。
與最初的篡權烏有國計劃相比,難度瞬間飆升千倍萬倍。
杜慶江也感覺到了壓力。
聯盟軍的缺陷,非常明顯。
首先人力資源問題,在華國絕不可能支援魏東生篡權烏有國的大背景下,杜慶江註定無法得到高質量軍官補充;而去其它國家尋找軍官,勢必更加千難萬難,猶如緣木求魚;至於把一名既不識字又缺乏紀律的納尼亞黑人土著培養成合格軍官的想法,不是杜慶江歧視納尼亞土著,聯盟軍再在納尼亞努力耕耘五年時間,也別奢望產生積極效果。
其次是物資短缺問題。朔光集團畢竟只是一家企業,它沒有基地點亮軍事科技樹,自然也沒有能力親自制造槍械彈藥支援聯盟軍;而在美國和德國支援博哈母巴政府軍的大背景下,任何大量購買軍火槍械的企業和銀行賬戶都可能被美國強制查封。聯盟軍儲備的彈藥,對付只有1.5萬人規模的納尼亞政府軍都需要精打細算,何況是遠比納尼亞政府軍強大百倍的國際多國聯軍?
靠軍火掮客打贏百萬軍隊的想法,杜慶江做夢都不敢有。
杜慶江之前敢打溫得浩克包圍戰,亦是因為聯盟軍虛心學習創業時期的華國勞動黨,秉著“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理念,在7月軍事政變時優先攻取了納尼亞政府軍的後勤倉庫。有了納尼亞政府軍運輸大隊長的間接輸血,杜慶江才有底氣與納尼亞政府軍正面作戰,否則子彈缺口就能難倒聯盟軍。
然而,聯盟軍不能把勝利希望都寄託在以戰養戰。
硬打,是絕對打不贏的。
可投降,也是不能投降的。
投降博哈母巴政府軍之後,即使他們大發慈悲願意把杜慶江遣返華國,這樣的結果也絕不是杜慶江想要的。杜慶江之所以願意千里迢迢來到納尼亞,一是想延續他的從軍夢,繼續扛起長槍;二是憤慨官商勾結的糟心社會,心裡怨罵江山變色;三是憧憬人人平等的理想國,並願意為之赴死。
死,易之。
生,難之。
杜慶江想要活下去,因為活著才有希望看到未來。
想來想去,杜慶江決定繼續團結納尼亞底層民眾,與多國干涉軍打一場持久戰。
9月21日,聯盟軍攜帶溫得浩克市得到的所有軍事物資,在多國干涉軍發動總攻之前從容撤往高原更深處。杜慶江成長於華國軍隊,他腦海裡塞滿了早期勞動黨的艱難創業史:既然正面戰場如此絕望,那便撤向納尼亞政府軍無法控制的高原部落地區,“部落包圍城市”方式與多國干涉軍展開具有納尼亞特色的游擊戰爭。
以聯盟軍2010年9月21日主動撤兵溫得浩克為標誌,納尼亞內戰進入戰略僵持階段。
納尼亞內戰危局,卻也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絕望。
戰爭,戰爭,戰是為了爭。
有了想爭的東西,才會誕生戰爭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