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不同的選擇,不同的未來
周家春旋即好奇追問:“祝為把工廠建在盤陽市,真能保證盈利?我做過實業,也曾想帶動家鄉經濟增長,可是現實告訴我這太難了。建在盤陽市的工廠,特別是電子工廠,根本沒有辦法和沿海地帶的工廠競爭。”
魏東生理解周家春的質疑。
不止周家春,很多企業家都在質疑祝為公司進軍盤陽市的戰略。
他們質疑他們的,祝為發展祝為的,魏東生本可不必理會他們。然而,盤陽市的發展不能永遠依賴魏東生的投資傾斜,魏東生也沒有能力以一己之力推動盤陽市的智慧化工業程序。智宇需要上下游產業鏈配合,祝為也需要上下游產業鏈配合,如果能夠以我為主吸引其它企業在盤陽市開辦新工廠設立集團分部,令魏東生的一百億元投資發揮出三百億元或一千億元的槓桿作用,築巢盤陽市這步棋才能真正迎來成功。
安周實業冠名實業,其實是一家以房地產為主業務的公司。儘管如此,魏東生也履行他的招商引資義務,向周家春介紹盤陽市的智慧化工業前景:“盤陽市的地理劣勢,的確不容忽視。祝為在盤陽市建設的第一家工廠,就賠本運營了好長一段兒時間。2004年,祝為集團淨利潤200萬元;2005年,祝為集團年度營業額85.2億元,淨利潤為6000萬元;2006年,祝為集團年度營業額191.8億元,淨利潤為2.3億元。祝為的2006年利潤率僅為1.2%,雖然沒有慘到賠本,卻遠遠落後鴻海集團等同行友商。”
祝為併購其它中小企業的資金、開建新工廠的資金,大部分來源於股權變現和外部融資,極少部分才來自於自我造血能力。
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魏東生也無意隱瞞。
魏東生說完艱難現實,緩聲向周家春描繪未來前景:“不過,祝為的低利潤率並非全部因為盤陽市差勁基礎建設的拖累。祝為高昂的運營成本,更多來自於併購的中小企業,無論是老員工的篩選淘汰,還是生產裝置更新或調整技術研發方向,都需要佔用大量的資金開支。如果扣除這部分的運營成本,祝為的利潤率已經超過鴻海等同行。祝為揹著種種沉重包袱,依舊把利潤率做到1.2%而非負盈利,即是明證。”
“盤陽市有盤陽市的劣勢,祝為卻也有祝為的優勢。”
“祝為的核心競爭力是智慧化,隨著智慧化工廠成為現實,前路頓時雲開雨霽。以競爭對手鴻海為例,2005年度,祝為兩萬名員工的勞動成果相當於鴻海的三萬名員工;鴻海改進生產線努力提高勞動效率,但是雙方在2006年的差距卻進一步擴大,鴻海三萬名員工的勞動成果僅相當於祝為的一萬五千名員工。華國的人力資源成本不可能永遠廉價,隨著華國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祝為肯定能夠逐步擴大優勢、走向成功。”
周家春不理解祝為的核心競爭力,質疑說:“祝為能做智慧化工廠,其它企業也能做智慧化工廠吧?”
魏東生:“當然。”
周家春:“其它企業在智慧化工廠領域趕上並超越祝為呢?”
魏東生:“智慧化工廠是祝為的核心競爭力,賭的就是別家企業追不上祝為。所以說啊,祝為科技也是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
周家春笑了笑。
周家春不相信魏東生的理由。
準確說,周家春不相信祝為有本事在智慧化工廠領域做到領先全球。
周家春是一名60後,伴隨著改革開放由稚嫩走向成熟,而立之年時滿腦子都是華國貧窮落後和國外富裕強大的慘烈對比。周家春1995年離職創業,最初選在較熟悉的鋼鐵產業為突破口,可是他旋即很快意識到:論產量,安周實業無法與國企競爭;論質量,安周實業無法與外企競爭,技術驅動向前發展是一條死路。
周家春而後迅速調整戰略重心,先把技術驅動改為貿易驅動,待攢下第一桶金和人脈資源,他然後殺入技術含量較低的房地產領域。安周實業,也隨之由鋼鐵貿易企業慢慢變成一家房地產開發企業。
周家春有著非常嚴重的自卑媚外心結。
周家春的媚外,不是簡單誇某國好而華國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