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喜極流淚。
沈靜拆卸其它中微子裝置的部件改造成一臺中微子訊號轉變器,激動到顫抖的聲音回應搜救訊號。三秒時間之後,中微子訊號轉變器如期傳來地層飛船的確認訊號。
通訊系統恢復正常!
劇情到這裡,孤處地核岩漿十年時間的孤獨與恐懼橫掃而空。
地層飛船船長告訴沈靜她的努力沒有白費,“落日六號”成功阻止了太平洋大型橫波低速帶危局惡化,地幔柱拱裂岩石圈機率延遲到五百萬年之後。以現在的自然科學發展速度展望未來,人類必能在太平洋火成岩徹底爆發之前徹底征服地核,從此不再畏懼我們腳下的地球。
沈靜等“落日六號”船員,以她們的奉獻和犧牲,為人類爭取了五百萬年發展時間。
沈靜等船員是拯救地球生物圈的英雄,烏聯當然不會讓英雄流血又流淚。
“落日六號”失事當日,烏聯立刻追加科研資金加速“落日七號”和“落日八號”的研製。2073年,“落日七號”潛入地層;2076年“落日搜救號”(落日七號升級型)潛入地層;2079年,“落日八號”潛入地層。三艘落日系列地層飛船,一邊調查研究太平洋大型橫波低速帶惡化之謎,一邊抱著理論上的希望搜救“落日六號”的船員。
非常幸運,沈靜幸運恢復通訊聯絡。
非常不幸,“落日六號”僅有沈靜一名船員與國家航地中心順利恢復通訊聯絡。
更加不幸的是“落日六號”控制艙已經墜落到“落日八號”也無法潛入的深度。烏聯落日工程目前剛剛啟動,人類對地核的瞭解還非常有限,“落日八號”乃至計劃序列中的“落日十號”都沒有能力闖入地核深處營救沈靜。
噩耗澆滅了恢復通訊聯絡的驚喜。
而且,希望徹底沒有了。
控制艙這十平方米活動空間,從此就是沈靜僅有的世界,劇情格調到此又是一沉。
然後,主題遲遲現身。
控制艙有一部春秋眼鏡。
由於控制艙的特殊性,資訊採集裝置數量控制較為嚴格。控制艙受到“落日六號”斷裂重創之後,這些資訊採集裝置大都不能正常運轉,烏聯國家航地中心僅能接收到一些殘缺不全的畫面,無法把控制艙的孤獨準確傳遞給外界。但是,資訊接收裝置卻因為其自身特性得到妥當儲存,沈靜能夠無障礙利用春秋眼鏡欣賞她闊別十年之久的地面世界。
另外,2080年的春秋眼鏡已經非常先進,腦電磁訊號模擬儀器幾乎能夠完美模擬觸覺、嗅覺、味覺這些訊號,令那些在月球和小行星帶工作的人員也能實時地“真實”感受地球家鄉的魅力。
切換到誰的視野,就能感受誰的喜怒哀樂。
可惜,控制艙的特殊性,導致這部春秋眼鏡無法長期使用。雖然控制艙能夠利用地核高溫及時補充能量,但是零件都有它的使用期限,十年未曾維護一次的“落日六號”控制艙如今已經隱患叢生。再者,中微子訊號轉變器畢竟是沈靜拆解其它裝置的手工作品,它很難長期維持春秋眼鏡所需要的超高速資料傳輸。另外,地核自然條件複雜,中微子訊號裝置並不能確保時刻有效,通訊聯絡極有可能在某一天突然中斷。
沈靜暢遊地面世界的時間,只有兩天。
兩天之後,或許又將是十年乃至直指死亡的孤獨。
這兩天時間,或許將是沈靜對地面世界的最後記憶。
所幸,速度縮小了距離。2080年的交通運輸工具,可以保證一個人在三小時內到達地球任何一個地方,包括浩瀚太平洋和荒蕪南極;如果不介意分享者為誰,該過程還能透過春秋眼鏡背後的資料庫體系把移動時間縮短到三秒鐘。
沈靜準備怎樣度過兩天時間呢?
沈靜選擇共享家人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