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春秋到戰國(二)
魏燕遼東之盟前,魏夏帝國二十藩國為了遏制皇室削藩,默契抵制一切形式的割地。
例如趙國佔領赤峰市和燕國佔領通遼市等行為,它們不屬於割地瓜分,更像向北擴張時的邊界勘定。又例如越國對衛國的控制,越國始終不敢宣佈兩國合併,被迫允許衛國王室以傀儡形式繼續傳承。
即使昔年刻意削弱王室的三家分河南,魯國在河南行省的統治也非常委婉。為了杜絕兼併非議,三家瓜分河南行省時,魯國一邊拆分伯爵領地安慰周國和趙國兩藩,一邊准許河南行省其它府縣繼續以河南行省體制獨立存在。一直到現在,河南行省的政治地位都與魯國本土格格不入,魯國任命的每一屆河南行省的河南刺史,必須走形式到皇室京都報備。而且,河南行省百姓普遍抵制魯國統治階層的壓榨,許多人都不願意自稱魯國人。
殖民地准許更易歸屬,九州熟地禁止兼併。
藩國害怕皇室削藩,皇室也害怕兼併行為誕生強藩,投鼠忌器心理導致大家一直保持均衡。
毛九忠駭然改變了玩法,他一腳踢翻了九州熟地禁止兼併潛規則。以中國歷史為鑑,這彷彿是春秋到戰國的劇烈轉變。在此之前,大家推崇爭霸遊戲,僅僅追求富國強兵,不併它國之土,不錄它國之民;在此之後,割地兼併陡然頻繁起來,各國都追求得其地收其民,弱國土地越來越少而漸漸滅亡,強國則滾雪球般越來越強。
有人興奮戰國七雄式玩法,更多人卻希望維持尊王攘夷秩序。
尊王攘夷派系激烈批評魏燕遼東之盟,要求魏國歸還它在燕國境內的非法佔領地。可是,好不容易才得到出海口的魏國利益集團,怎肯願意放棄大片沿海沃土?
魏國的堅持,旋即迎來一波又一波非議。簡而言之,毛九忠贏得了魏燕戰爭,名聲卻瞬間大壞。甚至,連吳國丞相戚繼光都深受其累,魏燕遼東之盟不久,戚繼光就鬱悶宣佈致仕。原戚繼光部將吳惟忠肩負起吳國丞相之責,並迅速表明吳國的政治態度:“祖宗規矩不可破,遼東之盟屬於非法盟約。”
魏國怎樣應付這波危機呢?
魏國首先詭辭曲解九州範圍,說燕國割讓的諸府之地不屬於傳統中國九州,莫說積貧積弱的趙宋王朝,便是國民一直為傲的盛唐,中原也無法置縣置鄉。輿論理所當然予以反駁,說一千七百餘年前的劉漢王朝就已經在這片土地設定了幽州遼西郡和遼東郡,燕國遼西地盤怎能不屬於傳統九州?
其次,魏國卻又深知適可為止的道理,聲稱僅此一例,絕不窺探其它九州熟地。為了表示誠意,魏國停止干涉趙國內政,甚至主動把昔年單騎逃竄到魏國的趙國國王魏順宗沿海路送到魯國。
一則畏懼毛九忠百戰百勝威名,二則魏國積極示好,皇室及十九藩國的制裁始終停在輿論聲討和貿易封鎖,未能真正組建一支可戰的聯軍。或許為了平息各國的敵意,毛九忠旋即調整用兵方向,開始整合起蒙古高原的草原部落。
說到蒙古高原,隨著以越武卒方陣為代表的熱兵器軍事戰術越來越成熟,草原騎兵的威脅度也隨之降低。魏夏帝國之所以未能正式兼併蒙古高原,完全是因為燕國、魏國、晉國、周國、唐國等藩國互扯後腿,誰也不願意對方把蒙古高原據為己有。因為各藩國的暗中支援,蒙古高原也呈現碎片格局,沒有一家大型勢力。
魏燕戰爭結束,燕國以全面撤出蒙古高原的條件換取貝爾加湖之北領土保證,魏國兵威頓時覆蓋所有草原部落。再者,貴族眼裡無國家,為了保證自家領地安全,許多燕國貴族都主動投靠百戰百勝的毛九忠。若非燕國東部和南部沿海勢力有海洋藩國依靠,燕國高層甚至敢無視國家利益與魏國締結攻守同盟,抵制要求魏國歸還燕國遼西的“輿論脅迫”。
有了部分燕國貴族配合,毛九忠短短兩年時間內就徹底征服蒙古高原。
魏國更加強大了。
其餘藩國的聯合制裁,愈加蒼白無力。
時間到了1593年,儘管各藩國內閣仍然嚴厲批評魏國,貿易封鎖卻漸漸形同虛設,大量商人肆無忌憚向魏國輸送戰略物資。
然而,大家都小瞧了毛九忠的雄心。
1593年,毛九忠糾集草原部落青壯,以魏國步騎為核心精銳,以草原騎兵為炮灰或僕從兵,揮師攻向西域。
說到西域,魏夏帝國對西域的控制力度遠遠不如李唐王朝。魏夏王朝早期,皇室忙著削藩大一統,藩國忙著反抗削藩,無暇攻略西域;魏夏王朝後期,地理大發現衝擊,貿易和殖民導致帝國重心轉移到海洋,懶得耗費心思征服荒漠。而具體到唐國藩國,它只有甘肅行省和寧夏行省地盤,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都無法對草原部落形成絕對優勢。魏夏王朝早期,蒙元殘兵屢屢突襲唐國內地燒殺搶掠,當真苦不堪言;待熱兵器軍事戰術瓦解了草原部落的威脅,魏國、周國、漢國等鄰藩又來扯後腿,不許唐國從容繼承李唐王朝的輝煌。
截止1593年,唐國經過先輩不斷努力,向南兼併了青海行省,並間接傀儡了烏斯藏;向西則止延伸到哈密地區,與葉爾羌汗國在吐魯番地區僵持。吐魯番地區,基本就是魏夏帝國經營西域的極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