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6 第八世:大革命(二)

第466第八世:大革命(二)

與被送上斷頭臺的路易十六相比,魏欽喜的境遇相對較好,忠王派潰敗京都時狼狽逃亡到吳藩。

六月革命震動了魏夏二十四藩國。

就魏夏分封體系來說,皇室存在非常有必要。儘管各藩國齊心合力遏制皇室不允許其做大,但是魏氏血脈共同聯絡卻能提供相對舒緩的博弈平臺,再者如果皇帝都沒了,藩王還怎麼說服臣民效忠?

於是,各藩國迅速組建尊王討逆大同盟。

吳藩、魯藩、趙藩、越藩、衛藩、楚藩、晉藩、周藩、楚藩、交趾藩、南洋五藩國等,十五家藩國齊心合力組建遏制諸夏共和國的尊王討逆大同盟。魏氏諸藩裡,僅有燕藩態度模糊,託辭說警戒衛藩、羅藩、勝蒙藩等異姓藩動向,暫時不必加入尊王討逆大同盟。

當然,一切選擇都是為了利益。

以魏藩為例。

姜氏傳國到1726年,陡然遇到繼承危機。

姜為牟死,子姜立國繼位;姜立國死,姜傳德繼位。

1726年,姜傳德病逝,無子。考慮姜為牟只有姜立國孤子,姜立國也有姜傳德孤子,如果遵循繼承法理,魏藩內閣應該推舉姜為牟哥哥弟弟血脈繼承魏藩法統。然而世間有一句老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眼見姜氏血脈凋謝,姜傳德的妹夫楊會學陡然起了異心,楊會學先以毛思蕸舊例推舉妻子繼任魏藩公爵,而後再命令妻子把公爵尊位讓賢給自己。

1728年,姜氏魏藩變成了楊氏魏藩。

楊會學篡位之初,趙藩、燕藩等藩國正忙著支援北蓬萊共和國削弱魯藩,無暇理會他。而今六月革命大混亂,各藩驚恐共和思潮同時也想趁機擴大地盤,於是趙藩、唐藩、燕藩等三藩默契以“尊王討逆”為名進軍魏藩,就地瓜分楊氏魏藩。

唐藩拿走了毛九忠吞併衛拉特汗國而設定的北疆和魏藩固有領土阿拉善盟;燕藩拿走了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和外蒙古;趙藩以把朵顏府(赤峰市)割讓給燕藩為籌碼獲得魏藩精華,拿走了烏海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大同市、朔州市等地。

1742年,唐、燕、趙三家分魏,魏藩從此成為歷史名詞。

回到尊王討逆大同盟主線。

儘管尊王討逆大同盟聲勢浩大,他們一時半會兒卻奈何不得諸夏共和國。很難總結出具體原因,或許是因為諸夏共和國粉碎封建秩序瓶瓶罐罐,無數平民俊才成為共和新軍的骨幹;或許因為共和理念深入人心,人民都覺得這是為自己而戰,士氣特別高昂;或許因為魏氏藩國各有各的小心思,很難齊心合力聯合起來。

當然,諸夏共和國也有共和國的難處。趕走皇帝魏欽喜之後,這派系那派系旋即圍繞國家權力傾軋起來,一會兒你掌權我反對,一會兒我掌權你反對,很難高效利用人民的熱情。

總體而言,諸夏共和國稍具優勢。

1743年,待諸夏共和國權力結構稍稍穩定,共和新軍長驅直入吳藩,皇帝魏欽喜和吳藩王室狼狽逃亡蓬萊殖民地。不過,諸夏共和國沒有正式兼併吳藩,僅僅約束吳藩調整成共和體制,捆綁到諸夏共和國戰車。

1744年,諸夏共和國又向南擊敗越藩。越藩地理地形不利於控制,且漫長海岸線極容易引來尊王討逆大同盟的優勢海軍騷擾,諸夏共和國得到越藩反而需要浪費更多兵力守衛海岸線。於是,諸夏共和國沒有顛覆越藩藩王體制,僅僅要求越藩與諸夏共和國簽署和平條約,準時提供足量戰略物資。

當然,尊王討逆大同盟才不會允許越藩成為諸夏共和國溝通海外的後勤基地。短短數月時間,越藩被迫加入諸夏共和國,慘遭尊王討逆大同盟封鎖。越屬蓬萊蓬萊殖民地為了保證自家利益,相繼宣佈不再聽命越藩王室約束,且以獨立身份加入尊王討逆大同盟。

1745年,諸夏擊敗楚藩,楚藩轉型共和體制,繼夏、吳、越之後成為共和國聯盟第四家成員。

面對越來越強大的諸夏共和國聯盟,尊王討逆大同盟不得不尋找更多盟友。燕藩、唐藩、明藩、遙遠的毛氏羅藩、毛氏勝蒙藩、剛剛取代毛氏的沙氏安息藩等勢力,相繼加入尊王討逆大同盟。儘管如此,尊王討逆大同盟也很難在陸地上擊敗諸夏共和國聯盟。

所幸,諸夏共和國也遇到了千古難題。因為保衛共和國的戰爭需求,軍人勢力越來越重要,他們對諸夏共和國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原複道生於湖北行省縣吏家庭,從軍時恰逢諸夏共和國大變局,旋即因為卓越的戰爭天賦迅速爬到高位。1746年,原複道因為軍事戰略與內閣發生衝突,內閣想把原複道流放到海外殖民地,原複道卻毫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念頭,當晚集結青壯軍事骨幹推翻舊內閣。

如果說六月革命是法國大革命,原複道就是諸夏共和國的拿破崙·波拿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