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學說的成就,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解縉為何夕學說,擴寬了邊界,更是為開海這一件事情,提出了理論上的支撐。
而丁顯也不是白給的。
理學畢竟是顯學。
丁顯不用做很多理論創新,就足夠支援他的理論。
什麼安民定居,有恆產則有恆心。而海上經營,居無定所。富則亂朝廷法度,窮則生歹毒之心。還有支援,大明法律本身,其實並不支援百姓遷徙的。朝廷法度之中,是禁止百姓在沒有路引的情況下,離開本縣的。
只有讀書人才有出遊的特權。
當然了,這管得也不是太嚴苛。畢竟,在這個時代,能通行車馬的道路自然是有限的。但是能讓人步行離開的道路,簡直是無限的。而百姓偷摸離開,也沒有什麼車馬可用。
朝廷也沒有那麼多人手管理那麼多人。無非是離開當地,就成為流民黑戶,從此只要不進入城池,不走大路。一般也沒有什麼問題。
雙方這兩邊觀點針鋒相對。總體上來說,解縉不落下風。
當然了,這都是表面上的東西。
這背後自然是兩派的交鋒。
這不用解縉告訴他了。
何夕也有自己的渠道,支援解縉的主力不是別人。就是陸仲亨。
別人不敢出頭。但陸仲亨幾乎全部身家壓在海外了。而今在海外當土皇帝。當得不亦樂乎。陸家所有的一切都投入海外了。一旦大明海上政策有變動,陸仲亨什麼都沒有了。
他豈能允許,也是在南京陸仲亨不敢亂來。否則,丁顯的項上人頭。早就不在了。
當然了,江南士紳也不是吃素的。
這一段時間的爭論,最後還是他們吃虧。
為什麼?
無他。那就是海上賺錢這一件事情,一直是小範圍流行的。以這個時代的訊息傳播速度,一件事情,在幾年之內傳播天下,已經是非常快的了。但是報紙這東西,改變了這一切。
在此之前,開海這一件事情,報紙是很少說的。
在何夕看來,少搞一些敏感事情,將一些事情弄成既定事實就行了。其餘的事情,將來再說不遲。
但是而今,海洋貿易越來越發達,影響越來越大。對士紳們來說,損失也很肉疼。比如很多佃戶都去海上謀生了。再比如,因為海貿興起,很多人的生意也受到了影響。
海貿興起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是好事的。
世界上,也沒有一件事情對所有群體來說都是好事。別的不說,海貿讓松江府快速發展,已經有了後世大上海的幾分氣度。而蘇州劉家港自然也很繁華,只是就蘇州城來說,卻未必是好事了。
沿海更有很多商人暴發戶,在鄉間秩序上,有挑戰士大夫的可能。這更是讓他們無法接受。
丁顯將這一件事情給掀出來。也滿足了他們的訴求。這才得到他們的支援,這背後有很多人。鄭家了,劉三吾了。商業的利益,學術的地位,政治的分歧,都捲進這一場爭論之中。
但是有一個士大夫們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
那就是正是這一場大爭論。才讓全天下人確信一件事情,這海貿是很賺錢的。不要小看這一點。這樣一來,內陸的一些地方,人走投無路的時候,也開始琢磨跑海試試。
這也造成了另外一個情況。
在何夕的支援之下,大明的海貿多以遠洋貿易為主。畢竟遠洋貿易賺錢。不過遠洋貿易本錢也大,也就是勳貴們能參與。而今,全民大航海時代似乎拉開了帷幕。
當然了,這個全民更多是指小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