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十九章太子與朱元璋

從赤字上就可以說明。古代朝廷的赤字一多,那就是天下崩潰的結果。而現代政府,哪一個不是債臺高築。

因為是兩套完全不一樣的財政邏輯。

古代朝廷的財政中,錢就是錢,甚至是實物。現代政府的錢,是信用。

而現代政府是有一整套信用擴張的辦法。能無中生有地變出錢來。最簡單的就是印鈔票了。

對於何夕來說,營造北京城這樣大工程為契機,北京房地產,蒸汽機引入生產領域生產力的發展,為解決寶鈔超發提高契機。三者是一體的。沒有前者,後者想要做成,就要多花不知道多少時間與財力了。

而在太子這裡卻不一樣了。

在太子理解之中的錢,是真金白銀。是國家賦稅,國家賦稅到底是有限的。如此大規模使用,會造成國庫空虛等等問題,甚至引起天下動盪。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隋煬帝挖運河,屢興大工,能得天下疲憊,而亡國。而現代社會天天大興土木,社會反而越來越繁榮了。

兩者之間,根基是不一樣的。底層邏輯也是不一樣的。

其實這兩者的區別,朱元璋有所認識,但不多。

因為朱元璋的學問根基不厚,有些事情,他是想象不出來的。關於經濟學的一些東西,在現代人學習的時候,可以比照社會上的很多案例,來加深理解。但是對於朱元璋來說,他只能靠想象了。

有些東西,是很難的理解的。

而太子在這上面學到的更淺薄。

這從兩個人得到現代知識之後的傾向就知道了。

朱元璋對明清歷史方面是有興趣,但更有興趣的是現代社會。但是太子卻被“靖難”給困住了。根本沒有深入瞭解其他方面。

只是泛泛而讀。

朱元璋說道:“何夕是什麼樣的人?你最清楚了。這方面的事情,交給他做,是最有可能辦成的。何夕與我家休慼與共,他不會故意壞事的。再加上他在遼東的表現,既然敢提出來,就由一定的把握的。且看之吧。”

太子說道:“父皇,兒臣恐怕一發而不可收拾。而且兒臣也知道何夕,何夕如果沒有來到本朝,他在未來也是一個泛泛之輩。如果能將本朝的生死大計,託付此人。”

朱元璋深深的看了一眼太子,說道:“太子,你錯了。你徐叔叔,當年也不過一馬前卒。而今卻能與衛霍齊名,以出身看人的成就,本身就大錯特錯。這樣說的話,你老子我,還不配坐這個位子了。”

太子說道:“兒臣失言。”

朱元璋說道:“好。就當你說的對。這一件事情有風險嗎?自然是有的。但是本朝的生死大計嗎?縱然何夕辦砸了,最差什麼結果,北京一片混亂。盜賊蜂起,乃至於蒙古死恢復燃?你覺得這個局面,朕收拾不了嗎?”

太子啞然,說不出話來。

不要說,北京一地,就是天下重新分崩離析,朱元璋都有信心,再掃平一次。更不要說,區區北京城營造出了問題。說大,自然也是大問題。寶鈔畢竟是大明的法定貨幣,有所變動影響巨大。但問題是,大明各地都是小農經濟為主,即便寶鈔崩了,也不可能波及到鄉村。也就是說大明的基本盤,不會出什麼問題。

這與現代的經濟危機有著本質的區別。

這也是朱元璋與朱標最大的不同,朱元璋永遠有著近乎狂妄的自信。對於將天下事情掌握於手中的信心。而朱標從小就是在無數期望之中長大。要被動應對所有的人目光與期望,還無時無刻要與自己的父親相比。最先想到一定是,這些事情不能出錯。這些事情一定要做好。

才養出如此謹小慎微的性子。

朱元璋說道:“標兒,其實何夕搞砸不是挺好嗎?他搞砸了。我自然要降罪於他,今後幾年,他很難重新被啟用。你將來再用不遲,到時候,你想怎麼安排就怎麼安排吧。”

“這樣不好嗎?”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