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零五章抓大放小

等北京城修建好了,這些流動的商販變成了固定的商戶,就可以徵收商鋪稅,這一項賦稅是大明律原本就有,何夕準備修訂一下,根據商鋪大小,固定一個地稅。畢竟查賬也需要成本的。

小微生意就不用多管,等他們做大做強了,就要成立公司,朝廷重點關注,如果不想成立公司,又想做大做強,請參考前面滄州人的下場。

整個大明商戶,被何夕劃分為三個層次,最底層,就是百姓,自己在街頭巷尾擺攤賣東西的話,一點賦稅都沒有,固定的商戶有一項固定賦稅,當然了對有些人商戶來說,是重是輕,自己權衡。

而對於,有多處經營場所,或者銀行流水到一定程度,還有承接官府工程,或者與官辦的工廠打交代的,就必須是公司。

一旦成立公司,銀行流水就被朝廷掌握了。

後世有一個詞,叫規模以上企業,何夕當時不理解,現在好像是理解了。稅收上抓大放小,能抓得上,大概就是規模以上了。政府也是有管理成本的。

該交的賦稅,就不可能不交。

當然了,而今何夕是要養成下面的人交稅習慣,並沒有怎麼查稅。但是即便如此,北京與北京附近的官辦工廠,也給何夕來一個大大的驚喜。

洪武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兩年,何夕投入北京城工程有銀票兩千萬兩以上,但僅僅今年一年的賦稅,就收回了三百萬兩。其中一部分,是商稅,畢竟夏家幫這樣的一家今年就交了五千兩以上,賦稅最大頭,就是蒲州社足足有五萬兩之多。而北京註冊的公司,已經超過五百多家,當然了,而今還很少有皮包公司。

除此之外,就是北京城附近的官辦工廠的營收,有一百多萬兩利潤,畢竟他們直接供應北京城的原材料。這還不說,北京附近的工廠擴建所需的費用,還有遼東一些工廠的營收。

北京一座城市,賦稅徵收超過了很多地方一個省。甚至有超過鹽稅,海關稅的趨勢。

這讓很多人不敢相信。

只是,何夕也明白,這裡面付出的代價就是市面上銀票過多了。

即便糧食價格被何夕強壓,強制將北京糧食價格與南京一個價格,同時,減免了上奏朝廷,減免北方各港口糧食關稅,就差沒有補貼價格了。

何夕倒不是不想補貼,但問題是,很多人都接受不了這個舉動。

即便是何夕核心圈子裡的人,也不接受這個舉動,原因很簡單,南京很多人不能理解何夕為什麼有這麼多錢?而何夕圈子裡面的人都能理解何夕的貨幣理論,正因為明白,他們更懂得貨幣超發危害。

而怎麼樣是貨幣超發?怎麼樣不是?

不要說他們不知道,就是何夕也不知道。

何夕自己不是學經濟學,而且經濟學與其他學問不一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經濟學根本算不上科學,只能說是某種經濟現象的總結。後世很多經濟學都是對後世經濟現象的總結,將後世的經濟學成果拿過來,水土不服的可能性更大。

他們自然要求何夕謹慎為之。

何夕自己心裡也沒有底,而且補貼糧食,將是一個大數目,最少數百萬兩之多。

而今整個北京城基礎工程,修建得差不多了,城牆,街道,下水道,特別是北京城中,完成了一通一平,通路與平整,至於自來水,何夕也在籌建之中,甚至預留了位置。預留了管道,但是整體上,何夕還是覺得看看後面修建好之後,再決定怎麼辦,畢竟,全城通自來水,是一個大工程。即便有蒸汽機提水,也需要在城中修建很多水塔。

不管怎麼說,整個北京城中,僅僅有一些民居,皇宮與皇宮附近的府衙,還有圍繞在皇宮與府衙附近黃金地段的土地,都是一片空白。

但是在何夕看來,可以下手了。

在何夕看來,今後很多年,這裡的土地都是黃金地段,有升無降,甚至有價無市。何夕需要用這些土地回籠資金,同時,對於很多人來說,未必不是一個賺錢的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