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笨拙的調整了下炮口,匆忙間打出一發炮彈將一幢建築炸得彈片亂飛。
不過舒爾卡卻知道,“三號”坦克根本就沒找到目標,因為它攻擊的那幢建築僅安排了兩名觀察員。
“三號”坦克調整炮口繼續攻擊,但已經太遲了。
幾聲嘯聲過後,“三號”坦克就冒起了一團黑煙……黑煙是從坦克艙內冒出來的,這是坦克被擊穿的標誌。
坦克和反坦克炮一被擊毀,德軍的進攻就被擋住了。
德軍嘗試了幾次用步兵衝鋒,但毫無疑問的是,在街道兩側有敵人中間還有坦克的情況下,任何衝鋒都毫無意義。
類似這樣的戰鬥在特維爾其它方向也在進行著,只不過大同小異,有些位置德軍的PAK40得逞了,也就是他們用這種方法擊毀了擋在街中間的“瑪蒂爾達”坦克。
但“瑪蒂爾達”坦克並不是重點。
德軍試圖利用坦克的掩護髮起強攻,但一次次強攻都以坦克被火箭筒擊毀而告終……火箭筒在巷戰中是沒法防的,房屋、廢墟,甚至一個彈坑一堵牆都可以成為它的藏身處。
它只需要兩個人配合就可以到處跑,隨時看到坦克一分鐘的時間內就可以將其摧毀,打完馬上轉移,十分靈活。
反觀坦克,卻必須沿著街道前進,笨拙的尋找目標,甚至高一點的建築還在其射角外無法攻擊。
第六裝甲師師長盧卡斯這時才明白問題的重點。
“中將閣下!”盧卡斯向庫比勒報告道:“這不是敵人坦克的問題,我甚至相信,他們即便沒有坦克也能將擋住我們的進攻……敵人這款新裝備太可怕了,我們的坦克在他們面前就像一個靶子,一個移動的靶子。我們的坦克兵甚至都無法感覺到他們的存在!”
“什麼意思?”
“坦克兵在發現他們前就已經被命中並死於非命了!”
“不管怎麼樣,找出對付它的方法!”庫比勒下令道:“你知道特維爾大橋的重要性!”
說著就不由分說的結束通話了電話。
這對盧卡斯少將來說顯然是個難題。
火箭筒當然不是萬能的,它也有缺點,也就是射程短精度差。
根據這個缺點,裝甲部隊更應該在空曠的、視野好的野外與其作戰,而巷戰恰恰彌補了這個缺點。
所以,庫比勒“找出對會它的方法”這個命令毫無道理……因為對付的方法就是別跟它打巷戰,硬要用坦克跟火箭筒打巷戰的話幾乎可以說無解,那是以已之短攻彼之長。
不過當然,庫比勒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盧卡斯緊急召開會議與部下討論了一番,沒人找到解決的方法。
萬般無奈之下,盧卡斯只能說道:“我們只有嘗試天色暗下來之後發起進攻了,希望敵人的新裝備在夜裡無法發揮這麼恐怖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