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德軍坦克群就出現在舒爾卡的視線裡。
它們是從特維爾河西岸開出來的,分為兩支一左一右的向特維爾大橋的橋頭堡開了過來,大多是“三號”坦克,後頭跟著一些35T和“二號”。
坦克後帶著步兵推進,密密麻麻的,就像兩道黑雲似的朝蘇軍包抄而來。(注:此時的德軍因為補給缺乏沒有像蘇軍一樣換上白色偽裝服)
舒爾卡認為這支部隊就是進攻城區的德第六裝甲師。
這一方面是因為德軍也兵力不足,他們已沒有另一個裝甲師進攻近衛坦克第1旅了。
另外也沒有必要……如果德軍有兩個裝甲師的話,完全可以幾個方向同時進攻,那時就算蘇軍手裡有火箭筒只怕也撐不住。
與此同時,德軍戰機也在上空呼嘯著……蘇空軍已經被驅逐出了這片空域,於是它們就可以放心的俯衝下來對可疑目標掃射、轟炸,甚至還有幾架轟炸機輪番轟炸殘存的特維爾大橋。
不過這似乎是正常的,斷的特維爾大橋對於德軍來說沒有多大的利用價值,他們反而會成為蘇軍封鎖鐵路的“制高點”
於是很自然的,德軍就要摧毀這個制高點。
只不過“特維爾”大橋十分堅固,“斯圖卡”幾枚炸彈直接命中都沒能將其炸燬。
想了想,舒爾卡就下令道:“撤退!”
“撤退?”指導員疑惑的望向舒爾卡:“不,上尉同志!上級命令我們守住橋頭陣地!”
“守住橋頭陣地?”舒爾卡說:“橋頭陣地在哪呢?橋頭空地?守住它的結果就是我們全都要死在那!”
“可是上尉同志……”
“服從命令!”舒爾卡下令:“你會知道我為什麼要這麼做的!”
指導員點了點頭,但臉上卻有些不滿。
部隊往居民區撤退了大約兩百米,偶爾還在建築中佈置幾個火箭筒射手和狙擊手,讓他們互相掩護見機撤退。
見機撤退的意思,就是有便宜佔的時候佔一點,沒便宜佔的時候就撤退。
士兵在這種心態下作戰有時反而會表現得更好,因為他們沒有太多的心理壓力,輕鬆的佈署地雷、火力點甚至是設計自己的退路。
他們也的確發揮了相當的作用,因為這兩百多米德軍就花了半個多小時才打過來。
當然,之所以要半個多小時,其中有相當一部份原因是德軍需要掃清廢墟為坦克開路,另一方面則是此時的德軍裝甲部隊一看到民居就害怕,非得一幢幢將民居清空才敢將坦克派上來。
這就給了狙擊手們很好的機會,他們揹著一把步槍時而躲躲這裡時而跑跑那裡,將德軍打得風聲鶴唳的。
而且火箭筒與狙擊槍配合那會讓德軍很尷尬。
如果要對付敵人狙擊手的話,要麼就是派出坦克要麼讓一隊人快速往敵人狙擊位衝鋒。
但如果這麼做的話,冷不防又“嗖”的一聲,一格火箭彈呼嘯而至。
“現在!”指導員在撤到指定位置時就問:“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撤退了嗎?”
“我們不得不這麼做!”舒爾卡說:“死守橋頭陣地是送死!”
“上尉同志!”指導員嚴肅的說道:“可那是上級的命令,而且卡圖科夫同志也說得很清楚,我們不能丟失橋頭陣地,那對我們很重要!它甚至對整場戰役都起決定作用!”
“是的,我知道!”舒爾卡給指導員遞上了一根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