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機會?”卡圖科夫問。
“敵人的援兵!”舒爾卡回答。
“敵人援兵?”
軍官們包括卡圖科夫在內都面面相覷,敵人援兵又怎麼會是機會?
“上校,最快趕到費奧多西亞的援兵是哪支部隊?”舒爾卡問。
“根據情報,應該是羅馬尼亞第4山地旅!”卡圖科夫回答。
“第4山地旅!”舒爾卡說:“如果他們趕到後不是像第46步兵師那樣在高地駐防,而是對費奧多西亞發起進攻呢?”
“這不可能!”加夫裡洛夫中校笑了起來:“他們應該知道我們已經佔領了費奧多西亞,而且登陸了一部份兵力站穩了腳跟……”
“為什麼不呢?”卡圖科夫從地圖上抬起頭望向舒爾卡,說道:“舒爾卡說得對,敵人很有可能會朝費奧多西亞發起進攻!”
頓了下,卡圖科夫就指著地圖接著說道:“敵人雖然被迫從刻赤半島撤出,但他們很可能不甘心失敗,也就是在第46師穩住陣腳保住佔科伊的安全後,他們就會希望能擊敗我們重奪刻赤半島!”
“是的!”加夫裡洛夫中校不由恍然大悟:“比如他們炸燬了港口設施,那麼有理由相信我們登陸裝備和補給的速度很慢!”
事實是登陸的速度的確很慢,近衛坦克第1旅之所以能在十幾小時內到位完全是佔據了最高優先順序別的原因,甚至在費奧多西亞與德軍作戰的海軍步兵旅都只能用橡皮艇、救生艇來來回回的搬運彈藥。
隨著戰鬥進入白熱化,運輸的彈藥和補給會越來越多,於是能登陸的新部隊和重灌備會進一步減少。
“另一方面!”卡圖科夫說:“他們的後續援兵會源源不斷的趕到費奧多西亞,這是他們發起反攻的底氣……他們會希望把我們趕下大海,在我們站穩腳跟有足夠的實力反攻之前!”
“一旦拿下了費奧多西亞!”扎哈卡維奇中校接嘴道:“他們就可以重新進攻刻赤半島,刻赤半島因為沒有及時得到有效的增援,所以依舊會像之前一樣潰敗!”
“是的!”卡圖科夫點了點頭,然後把目光轉向舒爾卡:“你把握住了敵人的心理,舒爾卡。這是你比別人看得更遠、更深的原因。那麼,你認為我們該怎麼利用這一點呢?”
舒爾卡沉默了一會兒。
雖然事實並不像卡圖科夫等人分析的那樣……舒爾卡知道事實是此時第46師的指揮官斯篷內克中將與第11集團軍指揮官曼施坦因之間有了分歧。
斯篷內克中將認為必須放棄刻赤半島以保大局安全,而曼施坦因則認為可以在不放棄刻赤半島的前提下保大局安全。
所以第46師擋在前進的路上可以說是個意外,當然也不是意外。
斯篷內克中將已沒有反攻費奧多西亞的心思,但曼施坦因並非如此,他依舊想快速結束這場戰鬥……這也不能說是錯的,因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德軍“閃電戰”的要旨就是快,一旦慢下來就很有可能會陷入曠日持久的苦戰。(真實的克里木戰役就因為被迫慢下來於是打了半年多)
想了想,舒爾卡就說道:“我們為什麼不擊潰羅馬尼亞軍,讓他們帶著我們沖垮德第46師的防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