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使團宴請賓客的日子如期而至。
從日頭偏西開始,行館的大門便再也沒有關閉,一撥撥賓客,或兩三人,或六七人,或二三十人,陸陸續續走進使團駐地。
賓客沒有空手赴宴的道理,或多或少都帶有禮物,或漂亮的珠寶,或精美的紅珊瑚,或名貴難得的藥材,或是其他稀罕難見的珍奇之物。收禮記禮的軍士一開始見到如此貴重的東西,心裡緊張無比又異常羨慕,但等他收了幾十份之後也就麻木了。
宴會要在日落之後才會正式開始,先來的賓客安排在偏廳休息,黃大人陪著他們暢聊東方風土和人情,時不時的也會聊到回易,賓客們來結交的目的也在於此,但回易不是黃大人擅長的,他總能帶著大家繞開回易,聊到他擅長的事情上來。
等來了十幾位重要賓客之後,黃大人將諸位賓客請至正廳。
正廳佈置的簡單而大氣,這裡原本是一個橢圓型的廳堂,裡面擺滿了桌椅,如今被清理一空,在正中擺上一行長桌,相對而坐,估計能坐下四五十人,在長桌兩旁距牆五尺,擺放了三十餘個低桌,桌上都有白瓷茶具一套,每個低桌又配矮凳兩個,而地面全部鋪上了本地出產的毛毯。
眾人一進大廳,便感覺廳中濃濃的東方氣息,但一看地面,又是熟悉溫暖的毛毯,再一抬頭,頂上又是他們的燈飾和畫作,整個大廳佈置的既有東方神韻,又包含本地風俗氣息,東西間的結合佈置,恰如其分,沒有刻意營造東方印跡,也沒有強行拆解本地的東西,一切都是那麼的淡雅而自然。
黃大人將眾人引至兩旁的低桌分別坐下,然後向兩旁的賓客高聲道:“諸位喝杯茶,稍事休息,晚宴半個時辰之後開始。”
話音一落,就有四位高僧各帶一個小沙彌走進大廳,左右一分,一邊兩位在賓客對面坐下。
黃大人此時又道:“諸位,接下來的時間,就由四位大宋高僧與大家共享茶道。在享茶道之前,先說說茶葉,茶葉是由一種東方樹種的葉子,在每年春夏此樹萌發嫩葉之時採摘下來,經過多道工序製成茶葉,此種茶葉不需水煮,沸水沖泡即可成為滿口芳香回味無窮的茶水。茶水在東方極為盛行,已有上千年曆史,上至王公,下至庶民,每日必飲。所謂飯菜不可無鹽,待客不可無茶,茶道便是東方為人處事、待客之道。各位慢慢享用。”說完,黃大人離開,將賓客留給四位高僧。
原本在大廳裡的翻譯,也隨黃大人離開,他們還要回偏廳接待後來的賓客,整個大廳便只剩高僧、小沙彌和塞爾柱貴賓,雙方一時之間完全無法透過語言溝通。
不過這又有什麼關係,茶道原本就是語言之道,對高僧來說,即使一言不發,也能讓諸位賓客感受到茶道之神聖與隆重。
小沙彌取來一壺沸水,輕輕放在低桌上。
高僧親自揭開茶壺的蓋子放在一旁,隨後右手輕輕提起沸水壺,左手壓蓋,迅速將沸水注入茶壺,等沸水入壺兩寸深,茶葉完全在水中浮起,便將水壺輕輕放下,隨即蓋上壺蓋,拿起茶壺將壺中沸水倒出,等茶壺中的熱水基本倒完,茶道第一步,“洗茶”便結束。
桌旁的賓客看著這一切,雖不知何意,滿臉疑問,但看著淡定嫻熟的高僧,卻無人出聲相問,全都安安靜靜的看著,生怕錯過任何細節。
隨後高僧又取下茶壺的蓋子放在桌上,壺中冒出陣陣熱氣,伸手提起沸水壺,將沸水慢慢注入茶壺中,壺口三點,沸水注滿茶壺,水與壺口平齊之後,又拿起壺蓋將壺口浮起的茶末兒拂去,這才將茶壺的蓋子蓋上。這便是“沖茶”,又比洗茶細緻很多。
壺蓋蓋好之後,高森手中的沸水又朝壺蓋壺身澆去,頓時便有白霧升起,直至壺身澆遍,“封壺”方才完成。
高僧將沸水壺放下之後,便似入定一般,不言不語,摒棄周圍萬物,只待壺中茶好。
而身旁侍奉的小沙彌立即動手,用茶夾將聞香杯與品茗杯分組,擺放整齊,放在茶托之上,等待茶好,便能讓諸位賓客品嚐。
少時,茶好。
高僧右手執壺,左手輕壓壺蓋,將壺中青綠色的茶水慢慢倒入一個較大的公杯中,茶霧繚繞從杯上升起,廳中一時茶香肆意。
隨後高僧親自將公杯茶水慢慢倒入聞香杯,茶水滿七分即止,趁熱連倒四杯。
至此,茶已成,可聞香品茗。
小沙彌將茶托送至賓客身前,一一將裝滿茶水的聞香杯和品茗杯放下。
眾人看著眼前的兩個瓷杯,並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是好。幸好,有高僧在眼前演示。
只見高僧拿起裝滿茶水的聞香杯放在鼻下,輕輕一吸,杯中清香之氣直入心肺,令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