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凝土攪拌均勻之後,林楓又往裡面添了一些乾土進行中和。
而後,便抓起一坨,糊在木牆上,用手鋪平。
木牆的材料用的大都是木槿,表面非常粗糙,溝壑頗多,非常同意貼合。
就算硬化後,也很難掉落。
“泥牆在乾燥之後,是很結實的,完全可以抵抗住強降雨。”
為了砌泥牆小屋,他前前後後,一共去了三次取土點,再加上和泥、砌牆的時間,一個上午基本也就過去了。
不過,好在他動作夠快。
短短的數個小時,三面泥牆,全部砌好。
中午。
林楓吃了些熏製的火雞肉和木薯,然後繼續幹活。
營地裡,還剩下好多的混凝土。
他準備借題發揮,做些羅馬磚,而後在屋子旁邊,蓋個雞舍。
“雞籠不能總放在室內,味道太難聞了。我準備用這些混凝土,搭個雞舍,餵養起來也方便。”
“搭建雞舍,需要做些羅馬式泥磚。正常的羅馬磚,是要摻石灰的,但是我沒再島內發現石灰岩。就算有,短時間內也鍛造不出來,所以咱們可以無視掉這個步驟,造一些泥磚即可。”
“加了草筋的混凝土,效果也不比羅馬磚差。”
制磚的步驟,跟燒瓦一樣,同樣需要先做模子。
因為磚頭的形制,模具大概是瓦片的兩倍還有餘。
所以,要選擇大小合適的木板。
在柴火堆裡挑挑揀揀,林楓找了兩塊差不多的板子,用斧子砍成四段。
隨後,在兩段較窄的木板上,他分別用炭火燒出來兩道長條形的鑰匙孔,正好可以將長板兩兩插入其中,做成磚模。
至於剩下的步驟,跟瓦片打坯一致。
往模具裡填土,然後抹平就行了。
營地裡的混凝土還剩下好多,利用這些土,他一共做了近40塊磚。
每做好10 塊,便在火堆旁烘烤一番,然後再入庫草棚,進行晾曬。
“臥槽,666,磚都有了,下一步是不是該造別墅了?”
“牛逼!照這麼發展下去,楓爺馬上就要唯我獨尊了!”
“蓋瓦房,建雞舍,造火箭,楓爺人生的三大樂事!”
“主播,羅馬磚是什麼磚,能吃嗎?”
見彈幕裡好多人都在問,林楓笑著解釋道:
“在現代建築學領域,羅馬磚大多指的就是一種形制,跟所用材料的關係並不大。”
“羅馬人早就帝國時代,就開始燒紙黏土磚頭了,用以取代共和時期自然晾乾的土磚。那些土磚,跟我今天做的差不多,只不過我加了草木纖維。”
林楓在自己的泥磚上比劃了一下,接著說:
“羅馬磚比現代磚頭更笨重高大,有正方形,長方形,什麼形制都有,特點就是大,尺寸一般都會超過3英尺。”
“我跟你們講,羅馬人的制磚工藝,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羅馬,之所以能被人記住,在很大程度上都應歸功於他們氣勢恢宏的建築。”
一口氣說了好多,林楓歇了一會兒,吃了些東西,小眯了一覺。
下午。
海天依舊陰沉。
林楓將晾曬好的磚塊收納進草棚備用。
隨後,便開始著手建造雞舍。
他已經受不了那些野雞咕咕的叫聲和雞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