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神感

天地無聞萬籟無聲,義本無聞義本無聲。

“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全都。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明人與自然的全都與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見

“天人合一”,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只需發揚

“誠”的德性,即可與天全都。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物件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全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

次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觀點。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準繩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準繩,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盲目的合一。

但由於人類後天遭到各種名利、慾望的矇蔽,不能發覺本人心中的道德準繩。

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矇蔽,

“求其放心”,達到一種盲目地履行道德準繩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

“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在禪宗來看,人性原來就是佛性,只緣迷於世俗的觀念、慾望而不盲目,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慾望都不是真實的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終成佛的境界,因而,他們提出

“苦惱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達到覺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呢?從某種秤諶看,仍有點象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

故禪宗語錄有言:“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

“禪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飢來吃草。”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而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丟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

人類行的目的,便是

“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

“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照舊不離生死!縱然身心一統,時空統一的未到地定境界,一樣不免生死流轉。

縱然於初禪境界中,虛空破裂,乃至在二禪前未到地定有大地落坑的境界,一樣是猶如凡夫生死流轉、無法解脫。

天人合一的覺受,在欲界定中,遍體輕安,乃至清明之念如同遍滿虛空,都是定境法塵,不是解脫才智證境,也更不是般若境界。

為什麼呢?般若無覺無觀,沒有這些定境舒服的感受,也沒有苦痛的感受,也沒有不苦不樂的感受,離一切外境、乃至法塵的想、了知、感受。

然而並非空無一物,般若心體有其獨特的真實法性,楞伽經描述的七種性自性,若能親證此般若心體,方可名為真實解脫,然而般若無有一法可得可取,故無解脫可得,如是非有解脫,非無解脫!

非有苦惱,非離苦惱!非有才智,非無才智!非有感受,非無感受!非世俗凡夫,卻不離世俗凡夫!

若能親證般若,方才能夠於生死而拘束,然而親證以後,生死與拘束非同非不同。

緋想天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