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一十四章:黃門山四傑

辦好了此行最重要的事情,祝彪一時間心情大好,朝著門口喊了一聲,叫武松與時遷入內相見,又遣時遷回客棧請了朱武、李俊、呂方來帥府街見面。

在荊南盤桓兩日,待蕭嘉穗處理好紙張鋪後,便出了城,回到來時的船上,童氏兄弟照看著小再興一直守在船上,見祝彪等回返,問清行程,便重新揚帆起航。

今晨祝彪本欲從荊南直接北上返回山東,與蕭嘉穗商議一番後,如今大宋境內局勢越發糜爛,此番若回去後怕是事情繁重,再想外出卻是難了,想著前遭忙著來荊南尋蕭嘉穗,卻是忘了江州境內黃門山上一夥岡上如今急缺的人才,便當即決定了原路返回江州。

此番順流而下,卻是比來時逆流而上快了些許時日,約莫八九日時間,祝彪一行人便入了江州地界,此時祝彪與李俊、武松站在船頭甲板處,李俊朝著船艙內看了眼,幽幽的說道。

“這蕭先生與朱武哥哥一路上不分晝夜,時時刻刻膩在一處,若非都是身正的漢子,直叫人浮想聯翩耶。”

祝彪聞言卻是一笑,蕭嘉穗與朱武二人皆是通曉軍事、行軍佈陣的高手,這一路上兩人王八看綠豆,對上了眼,日日探討平生所學,相談甚歡,說的興起了夜來更是抵足而眠,眼見著已經是斬雞頭、燒黃紙的拜把子兄弟。

“若叫史進、陳達、楊春三位兄弟見著瞭如今朱武兄弟的模樣,卻不知是個甚表情。”一旁的武松亦是哈哈大笑,一臉玩味的說道。

旬月以來李俊與武松頗為熟稔,倒也瞭解瞭如今獨龍岡上的一些人與事,知道史進、陳達、楊春三人,與朱武以往皆是少華山上一個鍋裡舀飯的兄弟,是以倒也聽懂了武松話中之意,跟著笑了起來。

三人閒話幾句,便聽得武松眉頭微蹙,對著祝彪說道:“三郎,那黃門山上卻是哪路好漢,值得你繞回江州來相請?”

祝彪聞言,嘴角微微上揚,朝著武松、李俊二人說道:“那黃門山上如今有四位好漢,皆是身懷絕技之人,為首的大當家姓歐,名鵬,祖貫黃州人氏,原是守把大江的軍戶,因惡了本官,逃走在江湖上綠林中,熬出這個名字,喚做——摩雲金翅。”

“第二位好漢姓蔣,名敬,祖貫是潭州人氏,原是落科舉子出身,科舉不第後便棄文就武,頗有謀略,精通書算,積萬累千,纖毫不差,亦能刺槍使棒,佈陣排兵,江湖上喚作——神運算元。”

“第三個好漢姓馬,名麟,與二哥身邊的六郎、安神醫一般,都是建康人氏,吹得雙鐵笛,使得好大滾刀,百十人近他不得,又有一對短刀使起來好似風飄玉屑、雪散瓊花,江湖上喚作——鐵笛仙。”

“第四個好漢姓陶,名宗旺,祖貫是光州人氏,莊家田戶出身,慣使一把百餘斤重的大鐵鍬,有的是氣力,亦能使槍掄刀,此人最厲害之處乃是建造城垣之能,江湖上喚作——九尾龜;這四人皆是義字當先,又各有本事,乃是如今岡上急缺的人才。”

王倫介紹完黃門山上的四位好漢,武松卻是一陣神色恍惚,深深的看了身邊的祝彪一眼,心中翻湧起陣陣思緒。

自兩月前離開山東,這一路上不過短短時間,自家兄弟身邊又匯聚了一幫英雄,不說李俊、張順、童家兄弟這四位日後海上開路的先鋒,前些日子荊南城中歸附的蕭先生,武松亦從朱武口中得知,其才能不下於岡上的聞先生與貫忠兄弟。

如今重返江州,依著自己兄弟這行事手段與江湖上偌大的名頭,想來黃門山上的四位好漢,也是囊中之物了罷。

“武松昔年亦是隨師傅在這江湖上游蕩過,卻未曾如此番這般輕鬆愜意過,跟著三郎一道,灑家方知甚是快意江湖。”武松迎著江風,直感嘆道。

祝彪與武松相識多年,哪能不知道他此時的感慨是為了哪般,武松本是這世間一等一的豪客,這些年卻被武植禁錮在陽穀縣,直如猛虎囚籠,如今好不容易得了武植的點頭,在獨龍岡做了步軍正將,此番又出得岡來,自是心中感慨。

祝彪重重的拍了拍武松的肩膀,抬眼遠眺,黃門山的輪廓已是越發的清晰,轉而朝著李俊說道:“早間呂方先行去黃門山下拜帖,不知是否到了,咱們此刻離黃門山還有多遠?”

“若一切順利的話,再有一個時辰便能靠岸,再走半個時辰就能到黃門山。”李俊應道。

只祝彪與李俊此刻卻是不知,若說一切順利時,便往往不太順利。

......

江面下游的不遠處,一艘極其奢華的樓船正逆流而上,那樓船披紅戴綠,張燈結綵,頂上漆著黃漆,船柱雕龍畫鳳,只若那東京汴河上的青樓畫舫一般。

樓船內裝飾亦是極其奢靡,雲頂檀木作梁,水晶玉璧為燈,珍珠為簾幕,範金為柱礎,懸著鮫綃寶羅帳,遍繡灑珠銀線海棠花,風起綃動,如墜雲山幻海一般。

羅帳中十餘名千嬌百媚的女子或憑或立,皆以輕紗掩面,身著羅衣,雪白的肌膚半掩半露,叫人看了心神恍惚,中央的軟塌上醉臥著一袒胸露腹的男子,另有一中年男子在一旁小心的陪護著。

那醉臥的男子朝著身邊陪護之人瞧了眼,嗤笑一聲,道:“如何,黃通判,看上哪一個姑娘,本府送與你。”

此言落下,那一旁的十餘名女子卻是巧笑嫣然,花枝亂顫,無半點羞澀之態,直讓那黃通判冷汗盈盈,忙朝著男子拱手賠笑道。

“小的螻蟻般的人物,卻是不敢當相公大人賞賜,只若能伺候好相公心情愉悅,便是恩情深厚了。”

男子聞言,直好笑道:“黃通判,本府聽聞那無為軍城中軍民都喚你做‘黃蜂刺’,言你勝如已者害之,不如已者弄之,卻是不知你還有這般乖巧的一面,甚好,甚好。”

這黃通判不是別人,乃是江州對岸無為軍城中的在閒通判,姓黃,雙名文炳,雖讀經書,卻是阿諛諂佞之徒,心地匾窄,嫉賢妒能,專在鄉里害人,被滿城人喚作——黃蜂刺,形容他為人陰毒。

這黃文炳聞知江州知府蔡九,是當朝蔡太師兒子,每每渡江浸潤他,時常來謁訪,指望其引薦出職,再欲做官;這江州知府蔡九卻不是別人,正是此刻船中的中年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