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娃子,你在發些什麼呆呀?不會是……”龍鶴年見龍飛一聲不響地坐著不出聲,不由得在旁邊小聲提示了一下。
“哦,沒……沒有,阿斌剛才那番話,使我想起那次參加那次中國詩歌散文年會金獎獲得者龔教授那首2萬餘字宏大敘事詩的事……”龍飛揉了揉雙眼,不好意思地對太爺相視一笑。
“哦,原來有這等事,我這個學八股、文言文過來的老儒,真乃開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看來,近幾年上邊提出的與時俱進,精僻哇……”龍鶴年說到裡,心想:既然我曾孫子的老師能即興吟出千言詩,那我就藉機考下他這十幾年出外求學,到底學到了那種境界。
龍鶴年想到這裡,一如當年小龍飛在學堂牆外偷聽,罰他背《詩經》那樣,開口說道:“有其師,必有其生也!飛娃子,你就把當時村裡搞生態村建設有那些感人的人和事,也用一首敘事詩文或賦表達出來吧。”
“這……這……”龍飛看著龍鶴年,猶豫著。
“這……這什麼,如你不行,就說不行,讓老朽來!”龍鶴年如炬的目光盯著龍飛,不容推辭。
“好!”龍飛拿起面前那杯酒,一抑頭,“咕咕”地喝了個精光,然後放下酒杯,捋了捋思路,雙手作輯間,腹稿己打好,於是乎,左手搓腰,頭微微上抬,效仿當年龍鶴年誦讀詩經那樣,抑、揚、頓、挫,聲情並茂把腹稿抖了出來——
在建設生態村的那些難忘日子裡,有多少讚歌在唱響,就有多少汗水在流淌;有多少力量在凝聚,就有多少奉獻在閃光!
“建設生態名村,造福鳳山村民!”在火熱的工地上,在鼎沸的人群中,這樣的標語多麼的醒目而親切,多麼的真實而自然。
這無疑,多了一份責任,也多了一份凝重!
又一天的奮戰開始了。
滿村都是建設者的身影,都是村中父老鄉親、鄉賢的身影,都是施工的大軍。
隨著山野的花香與綠草,傳來的是勞動的號子,是飛鳥的啁啾,是燕子的呢喃,是喜鵲的舞蹈,是深情的旋律,是動人的歌曲……
所有的村民們,所有的施工者,渴了,咕嘟咕嘟仰起脖子就可以將一碗碗的涼水灌下;
餓了,啃幾塊餅乾,即便是趕回家裡,也是簡單地吃上幾口,拭一把乾裂的嘴唇,便又匆匆地趕著去施工現場……
村民們不計報酬,義務投工,沒有任何的怨言,曬黑的是面龐,蹭破的是衣衫,雙手漲滿的是老繭,兩眼佈滿的是血絲。
多少個日夜他們熬過,多少個黃昏他們扛過。
睏倦的身軀一旦停下來休休息,他們便會呼呼地睡去,睡得竟然是那麼的酣香,那麼的甜美,即便是蚊叮蟲咬,露出的也是那種純真的微笑。
在他們的身上,總是洇滿了斑駁的汗鹼,幹了又溼,溼了又幹。
蓬亂的髮絲裡,更是粘滿了塵土,用手隨意地撲拉一下,塵土都會簌簌的往下掉落。
然而,他們卻來不及衝一個熱水涼,顧不上洗一下髒衣服。
他們忙碌的身影總是奔走在工地上、烈日下。
這就是他們,多麼可親可愛而又可敬的生態文明村建設者!
這就是他們,多麼無私忘我而又樸實的鄉親父老!
他們沒有鮮花的迎來送往,沒有紅地毯的夾道歡呼,也沒有高擎的獎盃讓他們陶醉,更沒有專門的鎂光燈為他們閃爍!
當然,也不可能有誰為他們熱烈鼓掌。
他們只是默默無聞,但在生態文明村的建設中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啊,在那時,工地上傳來的不僅僅是勞動者的號子,也有歡呼的歌聲,更有縣、鎮和村委幹部前來慰問的身影……
在外工作的鄉賢回來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回鄉參加名村公益事業建設;
外出鄉賢成為一股推動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力量。
在“建設生態名村”中,湧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蹟。
在這些動人的事蹟中,充分體現出“各方參與、共建共享”的理念和鳳山人民勵志“建設生態名村”的精神。
這種興村精神鐫刻於廣大幹部群眾的心中,鼓舞全村人民克服各種困難,勵志建設好鳳山生態名村。
儘管建設的只是一條村莊,融入的卻是情,連線的卻是愛,趟過的卻是河!收穫的是理想,是未來,是噴薄而出的曙光!
山,對於鳳山村而言,是一種仰望,一種偉岸,一種象徵,更是鳳山人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