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火!”
隨著張涵一聲令下,李勝忠點燃了浸油的麻布,並把它推到了平爐的爐膛中,麻布迅速燃燒起來,引燃了爐中鋪好的焦炭,很快爐中便火紅一片。張涵在觀察口處感到一股熱氣竄了出來,不由閃開一步。
張涵剛剛閃開,張廷方就迫不及待地用手護著臉,湊到了觀察孔處。李勝忠搶不上位置,在一旁急的直轉。張涵笑笑,又退後一步。看來,都很重視呀!
既然開始了平爐鍊鋼,石墨坩堝當然就製造完成了。
建寧四年(171年)新年剛過,李勝忠就遇到了生命中一個極重要的機遇。因為去年幫助改進高爐冶鐵時表現出色,這回改進鍊鋼,張涵點名要他。
李勝忠是汝南人,他是個鐵匠,他的手藝在張家也是數一數二的。可想而知,李勝忠在家鄉也是極有名氣的鐵匠。若不是延熹八年一場大災,李勝忠無論如何也不會落到這個地步。
李勝忠是個驕傲的人——在某方面出類拔萃的人,都有這種傲氣,只是有人形於外,有人藏於內罷了——他既有手藝,便不甘心居於人下。比較是無處不在的,奴僕間的待遇相差懸殊,與他手藝相當的王冠全,是張家的三代家奴,他比不了。但是,李勝忠不光是自己,還有家室,還有孩子,容不得他不努力,比不了人脈,他多努力就是。
所以,在遇到這個機遇的時候,李勝忠毫不遲疑,緊緊抓住了它。於是,李勝忠就開始了長達一年零八個月的失敗之旅。
石墨坩堝的製作很簡單。用三分之一的石墨,二十分之一的瓷土,再加上百分之六十二的耐火粘土,混合均勻以後,在轉盤上用手旋塑成型。然後,用小火烘乾,再用焦炭一氣燒到最高溫度即可。
“真是簡單啊!”
李勝忠一刻工夫就可以做三個。
但是,石墨需要篩選,耐火粘土需要去砂,瓷土必須是煤生瓷土,還要經過煅燒……一切的一切都要從最初的幾個字一點點摸索過來,李勝忠經歷了二千七百八十二次失敗。
失敗,失敗,一次又一次連綿不斷的失敗,沒有品嚐過的人無法想象其中的滋味。李勝忠不是一個人,他還有妻兒,如果一直失敗下去,他就完了……
張家小少爺人是很好,從來也不催促他,總是說不急不急,慢慢來,成功總是要先經歷失敗的。可是,人卻慢慢來的就少了……
熹平元年(172年)二月,在沉重的思想壓力下,李勝忠獻上了自己的不傳之密。
那時候,族學正在大擴張,張涵忙的快要飛起。好不容易忙完了族學,又開始寫跋,然後就是過年,張涵恨不能長出八隻手來,哪裡還顧得上李勝忠。李勝忠卻不知道這些,思來想去,一狠心便把秘訣拿了出來。
有漢一代,是中國冶煉鋼鐵大發展時期。鋼鐵迅速普及到了全國各地區。這個鋼是指炒鋼。炒鋼即把生鐵加熱到液態半液態後,使用鐵棒攪動金屬,使之快速脫碳成為鋼。
這是一種極先進的冶煉技術,歐洲直到18世紀才發明類似的技術。不過,因為炒鋼通常是在半液態下進行,其中的雜質無法排除,成鋼質量非常之差。
李勝忠的不傳之密,是在冶煉爐上。
當時的炒鋼都是將木炭和生鐵放在一個爐膛裡冶煉。在冶煉過程中,木炭裡面的雜質也會進入到了炒鋼中,進一步降低了成鋼質量。李勝忠則把冶煉爐分隔成了兩個爐膛,木炭放在下膛,上膛單放生鐵,鼓風從下膛底部進入,火焰從下膛上部,上膛底部進入上膛。這樣一來,炒鋼中的雜質少了,成鋼質量自然要好點兒。不過,由於炒鋼過程中缺乏碳的補充,對工匠的手藝要求更高。一不小心,很容易就炒成熟鐵。
看過李勝忠的操作,張涵表現的很高興,大力地誇獎了他。
其實,張涵並不太重視這個‘不傳之密’,只是想給李勝忠減輕負擔。他是希望能早日煉出優質鋼材,但他也知道這事是急不來的。即使李勝忠立馬拿出了坩堝,能否用坩堝煉出優質鋼,也還是個未知數。
不過,此事卻提醒了張涵——在平爐鍊鋼實現之前,他完全可以對現有工藝進行改進。
生鐵、鋼和熟鐵的區別在於含碳量。